二十四节气在春、夏、秋、冬四季开始的第一个节气都以“立”字开头,即“开始”之意。八月,立秋、处暑依次走来。
俗话说:“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这句农村谚语可以这样理解:小暑和大暑这期间的天气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节,而立秋到处暑这段时间尽管天气也非常炎热。
理论上来讲气温会逐渐下降。可从多年的实际气候情况来看,有时候会受到高温高湿太平洋热带高气压的影响,立秋和处暑这段时间依然很热,甚至不亚于小暑和大暑这段时间的“热”,这也是我们口中常说的“秋老虎”的由来。
立秋意味着秋天开始,但盛夏的余热未消,天气依然比较炎热。“三伏夹一秋,秋后加一伏”,立秋后虽然逐渐进入秋之季,但尚有一伏,“秋老虎”的威力还在,气温仍然很高;随之而来的处暑节气也称“出暑”,从此时起,炎热的天气才逐渐结束,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
立秋节气是由热转凉的交接时期,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万物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而处暑过后,天气逐渐转凉,早晚较为凉爽,此时昼热夜凉,为阳气的收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立秋和处暑这段时期的养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应该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在起居上应做到“早卧早起”。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可以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止收敛太过。秋季的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生有一定意义。
夏天人的皮肤湿度和体温都偏高,大量出汗会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加大,人体的能量过度消耗。
立秋以后,天气渐凉,人体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因此人体会感到舒适,处于松弛的状态,机体随之会有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此时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驱除“秋乏”。
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散步、爬山、慢跑、太极等相对轻缓的项目。运动量可以比夏季适当增大,运动时长也可加长,但强度不可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从中医角度来讲,辛味发散泻肺,酸味收敛肺气,秋天肺气宜收不宜散,因此少吃辛辣食物,多吃酸味食物,可助收敛肺气。
立秋处暑这段时期,昼夜温差加大,秋季燥气上升,易伤津液,因此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粳米、蜂蜜、蜂蜜、枇杷、乳制品等以滋阴润肺。多吃豆类食物,少吃油腻食物。
另外,此时暑热之气还未尽消,天气依旧闷热,因此仍需适当食用消暑降温的食物,如绿豆汤、莲子粥、百合粥、薄荷粥等,这些不仅能消暑敛汗,还能健脾开胃,促进食欲。也可多吃蔬菜和水果,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
不过需要注意,立秋后生吃大量瓜类和水果容易引发胃肠疾患,因此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过多。
审稿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 王若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