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本草纲目》故事:柴胡治劳疟

发布日期:2025-02-13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钟建明 梅全喜

柴胡治劳疟的故事

[时珍曰]:按庞元英《谈薮》云:张知閤久病疟,热时如火,年余骨立。医用茸、附诸药,热益甚。召医官孙琳诊之。琳投小柴胡汤一帖,热减十之九,三服脱然。琳曰:此名劳疟,热从髓出,加以刚剂,气血愈亏,安得不瘦?盖热有在皮肤、在脏腑、在骨髓,非柴胡不可。若得银柴胡,只须一服;南方者力减,故三服乃效也。观此则得用药之妙的矣。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三卷柴胡“发明”

中文释义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述了柴胡治劳疟的故事:

一位姓张的“知閤门事”官员长期遭受疟疾的折磨,发热时如同火烧,一年多来身体消瘦得如皮包骨头。医生认为这是身体虚弱,给他用了鹿茸、附子等补火助阳的药,对病情没有一点帮助反而更加严重,于是他请来医官孙琳为他诊治。孙琳开了一剂小柴胡汤,服用后,很快他的发热便减退了十分之九,连续服用三剂后就完全康复了。孙琳解释说:“这种病叫劳疟,因疟疾日久而使身体虚弱,热邪是从骨髓中发出来的,气血越来越亏损,怎能不消瘦呢?大抵来说热邪有发生在皮肤、脏腑和骨髓等不同部位的情况,热邪在骨髓,非用柴胡来治疗不可。如果是用银州柴胡,那么只需要一剂就能治好,而南方产的柴胡药力较弱,所以需要三剂才行。”从这故事可以看出,柴胡在治疗劳疟上的妙用。

柴胡得名

柴胡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名为“茈胡”。在北宋之前,柴胡一直名为“茈胡”,直至苏颂在《图经本草》中将其更名为柴胡,之后一直沿用至今。时珍解释说:“茈字有柴、紫二音:茈姜、茈草之茈皆音紫。茈胡之茈音柴。茈胡生山中,嫩则可茹,老则采而为柴,故苗有芸蒿、山菜、茹草之名,而根名柴胡也。”《本草纲目》中也有对柴胡的品质作详细描述:“银州即今延安府神木县,五原城是其废迹。所产柴胡长尺余而微白且软,不易得也。北地所产者,亦如前胡而软,今人谓之北柴胡是也,入药亦良,南土所产者不似前胡,正如蒿根,强硬不堪使用。”今天把《中国药典》柴胡的二种来源伞形科柴胡属的柴胡和狭叶柴胡分别习称“北柴胡”和“南柴胡”。

药用历史

汉《神农本草经》

载: “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南北朝《名医别录》

载:“微寒,无毒。主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

唐《药性论》

载:"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

五代《日华子本草》

载:“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胸胁气满,健忘。"

明《本草纲目》

载: “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运,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清《本经逢原》

载:“柴胡,小儿五疳羸热,诸疟寒热,咸宜用之。痘疹见点后有寒热,或胁下疼热,于透表药内用之,不使热留少阳经中,则将来无咬牙之患。”

《中国药典》(2020年版)

载:“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功效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官脱垂,脱肛。”

柴胡的品种与性状

品种

柴胡属于伞形科柴胡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属全球约有150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包括欧洲、亚洲和北非。在中国,柴胡属植物约有36种以及17变种,其中入药的约20多种。柴胡和狭叶柴胡是《中国药典》收录的两种柴胡,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和“南柴胡”。 其他的部分柴胡属品种在全国各地习用为地方品种,如甘肃的地方品种有银州柴胡、黑柴胡、小叶黑柴胡和黄花鸭拓柴胡等。云南省的地方品种有多枝柴胡、韭叶柴胡、泸西柴胡、空心柴胡、细茎有柄柴胡、丽江柴胡、小柴胡、窄竹叶柴胡等。此外还有烟台柴胡、竹叶柴胡、锥叶柴胡、兴安柴胡、秦岭柴胡、长白山柴胡、线叶柴胡等。银州柴胡(银柴胡)今天已成为另一个中药品种了,部分柴胡具有一定的毒性,如大叶柴胡其根及根茎含柴胡毒素,所以这些柴胡皆不可作柴胡药用。

性状

《中国药典》收载的药用柴胡为伞形科柴胡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和狭叶柴胡,二者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在众多的柴胡混用品种中尤其是要注意与大叶柴胡的区别,避免混用引起中毒。

北柴胡:

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6~15cm,直径0.3~0.8cm。根头膨大,顶端残留3~15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

根较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细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银柴胡:

类圆柱形,偶有分枝,长15~40cm,直径0.5~2cm。根头部略膨大,有密集的呈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习称“珍珠盘”。表面浅棕黄色至浅棕色,有扭曲的纵皱纹和支根痕,多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习称“砂眼”,从砂眼处折断可见棕色裂隙中有细砂散出。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较疏松,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甘。栽培品有分枝,下部多扭曲,直径较小,表面浅棕黄色或浅黄棕色,纵皱纹细腻明显,细支根痕多呈点状凹陷。几无砂眼。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折断面质地较紧密,几无裂隙,略显粉性,木部放射状纹理不甚明显。味微甜。

大叶柴胡:

根茎圆柱形,表面棕黄色,具密集的节和节间,顶端残留茎基,下部多支根,主根不明显,表面棕褐色、具纵细纹,断面中孔,有特异香气。

道地产地

根据历代书籍的记载,柴胡的道地产地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

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但对其植物性状和产地没有描述。《名医别录》中对柴胡的产地进行了补充:“生弘农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暴干。”弘农指弘农郡,是中国汉朝至唐朝的一个郡置,其范围历代有一定变化,以西汉为最大,包括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市、南阳市西部,以及陕西省东南部的商洛市。冤句在今山东省菏泽市西南,是菏泽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吴普本草》亦提到柴胡的产地:“生冤句,二月八月采根(《御览》)。”西晋《博物志》里提到:“芸蒿叶似邪蒿,春秋有白蒻,长四五寸,香美可食,长安及河内并有之。”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河内在古代一般指黄河中游北面的地区。可见柴胡最早的产地主要是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等地。

南北朝《雷公炮炙论》载:“凡使,茎长软,皮赤,黄髭须。出在平州平县,即今银州银县也”。银州在今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佳县一带。北宋《图经本草》记载:“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这里提出了银州产的柴胡品质更为优良。《本草纲目》里收载了宋代医家陈承的阐述:“柴胡以银、夏者最良, 根如鼠尾,长一、二尺,香味甚佳。”银、夏指银州和夏州,夏州亦在今陕西省榆林市一带。这里再次指出了银州、夏州产的柴胡品质最好。由于柴胡与银柴胡在明代前存在混用的情况,而且银州柴胡在治疗劳疟骨蒸上优胜其他地方的柴胡,有学者认为银州柴胡极有可能是石竹科植物的银柴胡。可见柴胡古代的道地产地主要是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等地。

现今,柴胡做为常用大宗药材,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北柴胡主要种植的地区有河南省、河北省、陕西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甘肃省。而南柴胡则主要种植的是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等。其中以下面几个产地柴胡质量为优。

嵩县柴胡:

河南省的柴胡核心产区主要集中于豫西伏牛山脉的嵩县、栾川及洛宁等区域。特别是嵩县,所产的柴胡,亦称会柴胡或嵩胡,属北柴胡品种,产于嵩县十六个乡镇,栽培历史悠久,根粗气浓,有效成分“总皂苷”含量高于其他产地同类产品,被誉为“中国柴胡之王”。主要的品质特征为主根粗壮,侧根少,色黄棕,气香味浓。2004年12月1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嵩县柴胡”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涉县柴胡:

涉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涉县柴胡根粗大、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根头膨大,顶端残留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气微香,味微苦。有机构检测,涉县柴胡含柴胡皂苷a、d总量0.69%,是药典规定(0.30%)的2.3倍;浸出物为18.3%,是药典规定(11.0%)的1.67倍。明朝嘉靖三十六年《涉县志》记载了柴胡当时就已是涉县特产。2016年12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涉县柴胡”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绛县柴胡:

绛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东北部的区域,绛县柴胡属北柴胡品种,具有根条粗长、皮细、支根少、有香气等特点。202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绛县柴胡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宝鸡柴胡:

宝鸡(陈仓)位于陕西省西部,是全国柴胡的主要产地之一,其西部山区海拔在800米—2000米之间,拥有土壤多碱性、昼夜温差大等地域优势,自古盛产柴胡、天麻等中药材。陈仓西山柴胡经机构鉴定皂苷含量高达1.37%,是国家药典标准的4倍之多,长期以来因品质优良、纯正地道而备受推崇。2024年10月宝鸡柴胡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柴胡与银柴胡

柴胡与银柴胡是二种不同的药物,但在历史上曾是混用的,这种混用主要可能源于它们名字的相似性以及在某些功效上的共同点。

在唐代以前,柴胡的功效并没有太大争议。然而,到了唐代,柴胡的功效描述开始出现变化,增加了治疗虚劳骨蒸等功效,这很可能是由于石竹科银柴胡被误认为柴胡并入药导致。这一时期,柴胡和银柴胡在药材和功效上没有明确的区分,存在混用的情况。

明代开始,柴胡与银柴胡的区分逐渐清晰。《本草纲目》未将两者完全区分,提到柴胡有多种植物形态。随后的古籍中,银柴胡与柴胡的功效和基原植物逐渐被区分开来。清代时,银柴胡与柴胡已明确区分,银柴胡被正式视为独立的药材。

进入现代后,1963年版《中国药典》开始单独收录银柴胡,其后各版药典均对银柴胡的功效和主治进行了完善。这一时期,银柴胡作为独立药材的地位得到确认,并不断完善成熟。

柴胡与银柴胡来源不同,银柴胡来源于石竹科植物;外观性状明显不同,性味功效也不一样,银柴胡的性味甘,微寒。归肝、胃经。 功能功效清虚热,除疳热。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热;两者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应区分使用。

柴胡及小柴胡汤的安全性

柴胡作为中医临床常用药,历代本草医籍均载其无毒,按正常剂量、正常的制备方法和正常使用时间,一般对人体是没有毒副作用的,但长时间、大剂量服用时则有一定的肝肾毒性。柴胡的一些不良反应也被古代医家注意到了,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提到“柴胡劫肝阴”,首次提到了柴胡的肝损伤。柴胡因为其品种不同、炮制方法不同、提取方式不同等差异,均会影响柴胡的毒性,正品柴胡毒性较小,大叶柴胡毒性较强,柴胡水煎服毒性较小,若用其粉末内服则毒性较大,这主要与其毒性成分柴胡皂苷及挥发油的含有量和溶出性有关,其主要毒性成分为脂溶性,不溶于水,所用水煎服比较安全。

日本小柴胡汤事件

20世纪70年代日本近畿大学东洋医学研究所主任有地滋教授通过多年研究,确证了小柴胡汤对慢性肝炎有效,并在和汉药研讨会上发表了“津村小柴胡汤颗粒对慢性肝炎有治疗效果”的报告,小柴胡汤成了治疗慢性肝炎的热门畅销药。值得注意的是,有地滋教授在他的报告中强调: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有关小柴胡汤的证消失了,还要继续长期服用小柴胡汤,汉方药非常安全,长期服用也没有问题,这无疑给滥用小柴胡汤开了绿灯。再加上厂家通过杂志、学术会议等宣传,小柴胡汤还能治各种急性热性病、感冒、肺炎、慢性胃肠障碍等,人们不论有无小柴胡汤方证,仅仅依据这些西医诊断病名就纷纷服用小柴胡汤,而且服用时间超长,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平均连续用药长达3年时间。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不断爆出小柴胡汤有副作用的新闻,其中主要是导致间质性肺炎,至1999年年底,因服小柴胡汤造成间质性肺炎的患者已上升为188例,死亡22例。日本厚生省2000年1月14日发出“医药品医疗用具等安全性情报”通令:全面禁止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服用小柴胡汤。这就是所谓的“小柴胡事件”。不难看出,其症结并不在小柴胡汤本身,而是由于日本医者悖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把一个中成药当成了“万金油”,不论证候,不需辨证,不分疗程,推荐患者一个劲地吃下去,从而酿成严重的药物不良事件。而《伤寒论》小柴胡汤是专为太阳病初传少阳的主治方,张仲景强调:不论伤寒、杂病,凡有其证俱宜用之,凡不见小柴胡汤方证时,绝不能用该方治疗。按中医辨证理论应用几乎没有不良反应,有人统计我国在1980年~2000年关于小柴胡汤的不良反应仅有4例报道。所以,按中医药理论正常应用柴胡和小柴胡汤,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是极低的。

食疗应用

食疗概述

古代对柴胡的记载主要集中在药用价值上,在食用方面部分古籍也只提及了其嫩叶可食。如《名医别录》载:“茈胡生山中,嫩则可茹,老则采而为柴,故苗有芸蒿、山菜、茹草之名,而根名柴胡也”,《博物志》载:“芸蒿叶似邪蒿,春秋有白, 长四、五寸,香美可食”。随着人们对柴胡持续的入药应用,柴胡的功效应用在食疗领域上也逐渐受到关注。柴胡通过疏肝解郁、调理脾胃、缓解疲劳等作用,能够帮助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维持身心健康。需要注意的是,柴胡并不属于药食两用目录中药,其虽可以少量用于特定的食疗方中,但需谨慎使用,严格控制其用量及疗程,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食疗举例

柴胡降脂粥:

柴胡8克,白芍、泽泻、茯苓各5至10克,粳米20至30克。所有药材洗净后加水煎煮,取汁去渣,再加入粳米煮至米熟烂即可食用。具有行气利水,减肥的效果。

柴胡秋梨饮:

柴胡3至6克,秋梨一个。 将柴胡和秋梨洗净切块后,加水煮沸,转小火煎15分钟,滤去渣后加入红糖即可饮用。对于肝胆湿热、消化不良等症状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柴胡菊花枸杞茶:

柴胡10克,枸杞、菊花和白糖适量。将柴胡洗净后加水煮开,转小火续煮约10分钟,再将枸杞子、菊花和白糖放入陶瓷杯中,用柴胡汁冲泡即可。具有疏肝解郁、清肝明目的作用。

柴胡猪肝汤:

柴胡6克,枸杞子3克,猪肝250克,葱、盐适量。药材和食材洗净,猪肝清水的容器中浸泡30-40分钟(期间需换水一次)后切片快速焯水,小葱去须切段备用。砂锅内加入柴胡和约1500ml清水,大火煮开转小火约15分钟后,捞出柴胡,放入猪肝片、枸杞子和葱,大火煮开后关火加盐调味即可。既能养眼又能保肝。

综合利用

保健品行业

柴胡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特性,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柴胡皂苷也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因此,柴胡提取物可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具有开发为抗氧化保健品的潜力。柴胡提取物在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可开发为免疫调节保健品,帮助提高机体抵抗力、改善生活质量及预防慢性疾病。

化妆品行业

柴胡提取物具有明确的抗炎作用,在一些针对敏感肌肤的护肤品中,添加柴胡提取物可以有效减轻因外界刺激或皮肤自身问题引起的炎症反应,如红肿、瘙痒等。柴胡根粉具有良好的保湿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面霜、乳液等保湿产品中。

农产品行业

柴胡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农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提取物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皂苷、多糖类等,具有抗菌、抗病毒、调节免疫等生物学功能。研究表明,柴胡提取物添加到畜禽饲料中,能够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畜产品品质,调节动物的肠道健康,提高畜禽的繁殖性能。

食品行业

柴胡在食品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尤其是在功能性食品添加剂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其抗氧化特性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防止食品中的油脂氧化酸败。

柴胡的功效与配伍

柴胡的功效

柴胡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柴胡的配伍应用配

柴胡与黄芩配伍:

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与柴胡相配,能够清热疏肝,适用于外感发热、肝热目赤等症状。

柴胡与黄芪配伍: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的作用,与柴胡相配,能够益气固表,适用于气虚引起的自汗、水肿等症状。

柴胡与郁金配伍:

柴胡擅长疏肝解郁,而郁金能活血止痛,两者合用,可增强疏肝解郁的效果,对于肝气郁结引起的胸胁胀痛有良好疗效。

柴胡与白芍配伍:

白芍具有养血柔肝的作用,与柴胡相配,能够调和肝脾,常用于治疗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柴胡与香附配伍:

香附能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与柴胡相配,可以加强疏肝理气的作用,对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胸闷、乳房胀痛等症有显著效果。

柴胡与栀子配伍:

栀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与柴胡相配,可以清肝泻火,适用于肝火上炎引起的头痛、目赤等症状。

柴胡与丹皮配伍:

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作用,与柴胡相配,能够清热凉血,适用于热病后期的余热未清、夜热早凉等症状。

柴胡与党参配伍:

党参具有补中益气、生津止渴的作用,与柴胡相配,能够补气疏肝,适用于气虚引起的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柴胡与当归配伍:

当归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作用,与柴胡相配,能够活血调经,适用于血虚引起的面色苍白、月经不调等症状。

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柴胡的化学成分复杂且多样,其中主要有效成分包括皂苷类、黄酮类、挥发油类、多糖类,此外还有脂肪酸、香豆素、木脂素、甾醇、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等。

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作用

柴胡体外实验证明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结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柴胡对流感病毒、肝炎病毒、钩端螺旋体及牛痘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柴胡还对疟原虫有抑制作用,可能有阻止其发育使之消灭的作用。

2.解热、镇痛、镇静作用

柴胡挥发油对啤酒酵母致热大白鼠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该作用比同剂量的氨基比林平稳。柴胡煎剂或浸膏对热刺激发热或由三联菌苗所致家兔、大白鼠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柴胡水煎液和柴胡皂苷能使干酵母致热大白鼠体温降低。柴胡及其所含的柴胡皂苷还有很好的镇痛和镇静作用。

3.抗炎作用

柴胡及其所含的柴胡皂苷、a-菠菜甾醇、柴胡挥发油等均有显著的抗类作用。柴胡皂苷既有直接的抗炎作用,又有间接的通过肾上腺皮质产生的抗炎作用。柴胡挥发油能减轻二甲苯所致小白鼠耳肿胀,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说明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4.增强免疫功能作用

柴胡、柴胡提取物、柴胡皂苷、柴胡多糖及小柴胡汤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均能增强集体免疫功能,但柴胡多糖对补体激活产物诱导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有抑制作用。

5.抗肿瘤作用

有研究表明,柴胡皂苷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增强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发挥抗肿瘤作用。柴胡皂苷d能够通过调节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加速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此外,柴胡皂苷a能够提高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顺铂的敏感性,降低耐药性。

6.其他作用

此外,柴胡皂苷可以通调节神经递质、减少炎症性细胞因子生成,以及促进神经元生长和神经再生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柴胡皂苷d有预防肝纤维化作用。柴胡皂苷a通过逆转线粒体损伤来缓解肝细胞脂肪变性,保护肝脂肪代谢正常。柴胡总皂苷有显著的抗内毒素活性,正柴胡饮颗粒能降低内毒素引起的家兔发热。

民间验方

治疗流行性感冒:

柴胡12g,黄芩、生姜、甘草、党参、半夏、大枣、防风、荆芥、桔 梗各9g。每日服用此药1剂,分早晚2次 温服;儿童则方药全部减半。

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北柴胡、黄芩、葛根各10g,清半夏9g,党参12g,黄连6g ,炙甘草8g。以水煎服,取药汁200ml ,早晚温服。疗程4周。

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

柴胡、牡蛎、天花粉、姜半夏、厚朴、蒲公英各15g,桂枝、黄芩各10g,干姜6g, 茯苓30g, 紫苏叶20g,甘草3g。日1剂,水煎、温服,连服5剂。

治疗恶心反胃:

柴胡、半夏各25g,黄芩、党参、生姜各 10g、炙甘草 5g,大枣4枚,饭前服用。

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当归、柴胡、瓜蒌、薤白、法半夏、煅瓦楞各10g,白芍、蒲公英各15g,枳实6g,陈皮5g,甘草3g。每剂煎两次,第一次用清水250毫升浸药,先用武火煎沸,再用文火煎成100毫升,取汁温服;第二次用水200毫升,文火煎成100毫升,去渣温服。

治疗肝胆气滞,湿热蕴结:

柴胡、元胡12g,白芍20g,枳壳、木香各10g,川楝子15g,茵陈、金钱草、麦芽各30g,大黄(后下)、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2剂,日服2次。

治疗子宫脱垂:

黄芪、首乌各30g,党参18g,白术15g,柴胡、升麻、当归各10g,枳实、甘草各5g。水煎服。

治疗痛经:

柴胡、郁金、香附、川楝、元胡、蒲黄、五灵脂、当归、白芍各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神经性耳鸣:

柴胡15g,黄芩、法半夏 、枳壳、白芥子、川牛膝、炒麦芽各10g,石菖蒲24g,生甘草5g。水煎服,日服1剂。

治疗口糜生疮:

柴胡9g,黄芩、半夏(姜炒)、紫草、黄连、茯苓、甘草各6g,人参3g。加生姜,水煎服。

使用注意

古代记载

1.《医学入门》:元气下绝,阴火多汗者,误服必死。

2.《本草经疏》:病人虚而气升者忌之,呕吐及阴虚火炽炎上者,法所同忌。疟非少阳经者勿食。

现代使用注意

1.真阴亏损、肝阳上亢及阴虚火旺者禁服。

2.肝风内动、气机上逆者及孕妇慎用。


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钟建明 梅全喜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