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珍曰〕按贾谊新书云:楚惠王食寒菹得蛭,恐监食当死,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令尹曰:天道无亲,惟德是辅。王有仁德,病不为伤。王果病愈。此楚王吞蛭之事也。王充论衡亦云:蛭乃食血之虫,楚王殆有积血之病,故食蛭而病愈也。与陶说相符。
——《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卷水蛭“发明”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了一则西汉初期贾谊的政论著作《新书》中记载的“楚王吞蛭”故事:
一天楚惠王吃凉拌鱼腥草时,发现其一片叶子上有一条活的水蛭,惠王担心若被大家发现追究起来,厨师和监食官都要因此被处死,于是便把水蛭吞进了肚子里,随后几天时间楚惠王出现腹部疼痛不适,吃不下东西。令尹(相当于宰相)上朝时发现惠王的不适便上前询问,惠王把吞蛭的事告诉了他,令尹马上跪下向惠王行大礼,并说:上天是公正的,会帮助品德高尚的人。大王有仁德,上天会保佑您的,这点小事是不会伤害到您的。当天晚上楚惠王如厕时居然把那条水蛭给排出来了,不但腹痛病好了,就连过去困扰他很久的腹部积血癥瘕疾病也痊愈了,这就是“楚王吞蛭”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甚广,500年后的王充在《论衡》也说到这个故事,并指出:水蛭是吸血的虫子,楚王必定是患有积血癥瘕之类的疾病,所以吃了水蛭后反而病好了。再过500 多年,陶弘景对此也做了同样的解释:“楚王食寒菹,见蛭吞之,果能去结积,虽然阴佑,亦是物性兼然”充分肯定了水蛭的破血消癓作用。
水蛭作为药物其最早是以“水蛭”之名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味咸,平。…无子,利水道。生池泽。”这段记载阐述了水蛭的生存环境,为后世了解水蛭提供了最初的线索。在古代,人们观察到水蛭这种生物独特的习性,发现它常栖息于池沼、水田等水域或水草中,以吸食人和动物的血液为生,行动敏捷且吸附力强。因其外形细长,多呈扁平状,行动时一伸一缩恰似水中之“蛭”,古人遂赋予它“水蛭”之名。“蛭”字,在《说文》中有“蛭,虮也”的记载,故水蛭还有虮,蚑,马蜞,马蛭,马蟥,马鳖等诸多的别名。《本草衍义》载“汴人谓大者为马鳖,腹黄者为马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以“水蛭”为正名收载该药,列出了7个“水蛭”的别名,并中指出:“方音讹蛭为痴,故有水痴、草痴之称。”解释了水痴、草痴之名称来源于方言。现代《中药大辞典》载其以善钻皮肉内吸人及牛、马血,又将水蛭称为“肉钻子”。这些名称都形象地描绘了这类生物的特征,可见水蛭之名蕴含着古人对自然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
汉代《神农本草经》
载其:“味咸,平。主逐恶血,淤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其后的《名医别录》载:“味苦,微寒,有毒。堕胎。”
唐代《药性论》
记载:“水蛭,使。主破女子月候不通,欲成血劳症块。”
明代《本草纲目》
记载:“咸、苦,平,有毒。治妇人血瘕,血积,经闭,无子,损伤瘀血,金疮,折伤。”《本草乘雅半偈》载:“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症积聚。”
清代
《本草从新》记载:“泻、破血。治恶血积聚,染须极效,赤白丹肿,肿毒初生。”
《本草新编》中记载:“善祛积瘀坚瘕。治折伤,利水道,通月信,堕妊娠,亦必用之药。蓄血不化,舍此安除乎。”
2020年版《中国药典》
收载其“性味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能破血通经,逐瘀消癥,用于血瘀经闭,癥瘕痞块,中风偏瘫,跌扑损伤等”。
《神农本草经》作为最早记载水蛭的古籍,仅提及“生池泽”,未明确基原物种。到了南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描述“(水蛭)生雷泽池泽,五月、六月采,曝干。蚑,今复有数种,此用马蜞,得啮人腹中有血者,仍干为佳。山蚑及诸小者,皆不用”其阐述水蛭的生长环境与采集要点及不同品种,为后世考证提供线索。
直至唐代,《新修本草》首次在水蛭基原考证上取得突破,书中提到“此物有草蛭、水蛭,大者长尺,名马蛭,一名马蜞,并能咂牛马人血;今俗多取水中小者用之,大效,不必要须食人血满腹者;其草蛭,在深山草上,人行即傅著胫股,不觉,遂于肉中产育,亦大为害,山人自有疗法也。”所述草蛭应该就是今天旱蚂蟥,当时所用的“水中小者”当为今天之药用水蛭。
而后《蜀本草》亦有补充:“勿误采石蛭、泥蛭用。石、泥二蛭,头尖,腰粗,色赤,不入药,误食之,则令人眼中如生烟,渐至枯损。今用水中小者耳。”宋代《本草图经》中则是通过水蛭的生态环境将水蛭划分成不同类别:“一名蜞。此有数种:生水中者名水蛭,亦名马蟥;生山中者名石蛭;生草中者名草蛭;生泥中者名泥蛭”,并再一次强调“水蛭有长尺者,用之当以小者佳”。
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是基原考证重要典籍。书中不仅详细记载水蛭习性、形态,还通过实地考察、访求药农等方式,梳理总结前人成果,认为水蛭“处处河池有之,即马蟥,身扁腹平,背面皆绿黄色,有纵纹,腹下有铁色短毛,后有吸盘。”从形态、生活环境等多方面描述,基本确定药用主要为水蛭科动物蚂蟥及其近缘种。
由此可见,古代本草所载水蛭至少有石蛭、草蛭、泥蛭和水蛭四大类,而入药则强调以能满足水生和能够吸食人、牛、马血等二个条件的水蛭为真。
据《中国动物志》记载,我国水生吸血类水蛭仅有2属8个种。有人结合历代本草记载及其“水生”“吸血”“个头小” 的特点和现今水蛭的分布认为:古代药用水蛭品种可能有5种,即医蛭科医蛭属日本医蛭、丽医蛭;医蛭科牛蛭属菲牛蛭、南京牛蛭、湖北牛蛭。今天在中国能合法入药的只有4种水蛭:水蛭(日本医蛭)、蚂蟥(宽体金线蛭)、柳叶蚂蟥(尖细金线蛭)和菲牛蛭。前3种是现行《中国药典》规定的水蛭药材基原,后一种菲牛蛭为地方药材标准收载。
菲牛蛭医蛭科牛蛭属动物菲牛蛭的干燥全体,别名马尼拟医蛭,俗称金边蚂蟥,是目前常见吸血蛭类中个体较大的品种,主要吸食人、畜血液为生,是古代药用水蛭品种之一。主要分布于福建、广西、广东、中国台湾、海南、中国香港等地。中国南方地区如广西、云南、广东等地区将菲牛蛭作为地方特色药用动物资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材质量标准》和 2013年《云南省中药材标准》均收载了菲牛蛭作为地方标准使用,目前广东省药监局已公示了菲牛蛭的广东省中药材标准。菲牛蛭已成为水蛭的代用品。
与药用水蛭外观比较,个体较大,身体狭长且扁平,背面黄褐色或橄榄绿色,背中有一条连续或断裂的蓝灰色纵纹;两侧各有一条橙黄色或红棕色的纵带,并在两侧有大斑点,腹面淡灰色或灰绿色,无斑点及纵纹。
与普通水蛭相比,菲牛蛭拥有更强效的抗凝血活性,主要是菲牛蛭的水蛭素含量超过普通水蛭的多倍,这是被认为目前最有效的抑制血凝的纯天然成分。评价菲牛蛭质量好坏的最主要指标是抗凝血活性的强弱,即天然水蛭素含量。为研究哪种水蛭的抗凝血活性强,有不少人进行了实验,最终结果表明,菲牛蛭水蛭素的活性含量分别是日本医蛭的14倍,宽体金线蛭的73倍,其功效和特点优越性非常明显,根据研究显示,菲牛蛭具备多种作用,包括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降血脂以及抗肿瘤。此外,菲牛蛭还可用于改善脑血肿、皮下血肿等疾病。
菲牛蛭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菲牛蛭素、水蛭素为蛋白质多肽类物质,在烘干、炮制及煎煮过程中,温度升高会导致菲牛蛭中的活性多肽菲牛蛭素、水蛭素等发生变性甚至完全破坏,从而影响抗凝活性、抗血栓活性。因而开发出菲牛蛭冻干粉,确保其药效成分得到保留,具有破血通经,逐瘀消癥作用。用于血瘀经闭,癥瘕痞块,中风偏瘫,跌扑损伤,及治疗脑血栓、脑溢血、高黏血症,高脂血症、高血压病、肺心病等。2013年菲牛蛭冻干粉作为地方标准已被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
《神农本草经》中的“生池泽”与《本草经集注》中的“处处河池有之”表明了水蛭分布广泛,但未明确道地产区。《名医别录》提到“生雷泽池泽”,雷泽在今山东菏泽一带,又名雷夏泽、龙泽,山东境内古泽,故址在今菏泽城东北鄄城县内,现在仍有雷泽水库,属于黄河附近低洼水域,古代的雷泽湖通过赵王河与鲁运河,与大野泽、微山湖等南四湖相通。宋代的《本草图经》记录:“水蛭,生雷泽池泽,今近处河池中多有之”,并在水蛭图中标明为蔡州水蛭。南宋《宝庆本草折衷》载:“水蛭,生雷泽池泽,及蔡州,近处河池中多有之”,明确指出水蛭生雷泽池泽和蔡州。蔡州为今之河南汝南县,由此可见,古代水蛭分布各个地区,但以山东菏泽、河南省汝南县等为水蛭主产地。
现今水蛭仍是全国皆有产,其中山东微山湖作为中国北方最大淡水湖,水蛭资源丰富。以量大质优名闻遐迩,历史上其产量曾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此外,江苏省的洪泽湖、太湖地区是水蛭的传统道地产地之一;江西省的鄱阳湖;湖南省的洞庭湖;湖北省的洪湖;河北省的白洋淀;安徽省巢湖地区等都是水蛭的重要产地。河南、浙江、云南、陕西等省也有较大产量。次产地为:黑龙江省境内的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牡丹江、呼玛河、额木尔河、穆棱河、兴凯湖;吉林省境内的松花江、图们江、伊通河、头道江、二道江、松花湖;辽宁省境内的鸭绿江、辽河、大凌河、东辽河、大辽河、牛河、柳河等地。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表明水蛭分布范围广泛,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真品水蛭
水蛭主要来源为水蛭科动物蚂蟥、水蛭及柳叶蚂蟥。正品蚂蟥,扁平纺锤形,体长约4 - 10厘米,宽0.5 - 2厘米。背面呈绿黑色,有5条黄色纵纹,纵纹间为黑色斑纹;腹面平坦,呈灰绿色,无杂色斑纹;体前端较尖,后端钝圆,两端各具1吸盘,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较大。质地脆,断面胶质状,气微腥。水蛭呈扁长圆柱形,体长约2 - 5厘米,宽0.2 - 0.3厘米。体多弯曲扭转,黑棕色,断面不平坦,无光泽。柳叶蚂蟥呈狭长扁平形,形似柳叶,体长约5 - 12厘米,宽0.1 - 0.5厘米。体两端较细,表面通常为棕黄色,有细密的皱纹,具1条棕黑色的背线。
伪品特征
常见伪品有用其他动物加工伪造而成。有的用外形相似的虫体,经染色、加工处理后冒充水蛭。这类伪品通常在外观上与正品存在差异,比如色泽不自然,斑纹模糊、形态比例不协调等。还有的伪品是用动物的皮、筋等经熬制、压制后仿造,质地和断面特征与正品截然不同,这类伪品质地往往偏硬、韧性大,断面无正品的胶质状特征,可能呈现纤维状或颗粒状。
外观鉴别
仔细观察水蛭的形状、大小、颜色、斑纹以及吸盘特征。正品水蛭的特征明显,伪品很难做到完全一致。例如,正品的背纹、腹面颜色及吸盘形态都是关键鉴别点。
质地与断面
正品水蛭质地脆,断面呈胶质状;伪品质地和断面特征不同,或过硬,或呈现其他非胶质状形态。
水试法
将水蛭放入水中,正品水蛭会逐渐舒展,形态自然;伪品可能会出现溶解、掉色,或形态异常变化等情况。
古代记载
《神农本草经》未明确提及水蛭毒性。水蛭毒性的记载最早见于汉末《名医别录》,载:“苦,微寒,有毒”,而明代《神农本草经疏》则记载水蛭 “有大毒”,清代《长沙药解》载:“水蛭,有小毒”。现代《全国中草药汇编》载其“有毒”,历版《中国药典》也均记载水蛭“有小毒”。
中毒症状
现代研究表明,水蛭的毒性成分主要是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等。水蛭用药过量可导致中毒(中毒量为15-30g),中毒时会出现恶心、呕吐、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瘀斑、月经过多或子宫出血等症状,严重时能引起胃肠出血、剧烈腹痛、血尿、颅内出血、昏迷等症状。
治疗与解救措施
在古代,若出现水蛭中毒,医家多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如对于出血症状,会使用一些具有止血功效的中药,如三七、白及等。现代医学中,一旦发现水蛭中毒,首先应立即停止使用水蛭及其相关制剂。对于轻度出血症状,可通过压迫止血、局部冷敷等方法处理;对于严重出血,需及时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等血液制品,必要时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等进行治疗。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确保患者安全。
医学及保健领域
水蛭素纳米靶向技术将水蛭素包裹于脂质体中,可精准送至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提高疗效并减少出血风险。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用吸血水蛭作为愈合皮肤、移植和恢复循环的工具。水蛭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可用来开发多种保健食品,对中老年人预防高血脂、高血压、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脑血栓等有明显效果。
护肤及美容化妆品领域
水蛭还被用来配制防冻膏、护肤霜、生发膏或其他活血化淤药膏等美容化妆用品。有用水蛭超微粉推出水蛭系列日化新产品、祛皱美白的水蛭超微粉化妆品等。
农业领域
水蛭能疏松土壤、捕食害虫,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水蛭稻田养殖这一生态养殖方式悄然兴起,使农业领域受益,养殖水蛭不仅增加农民收入,还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生物多样性监测领域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利用水蛭吸食动物血液能获取动物DNA的特点,提出了大规模测量动物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功效
水蛭性味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能破血通经,逐瘀消癥,用于血瘀经闭,癥瘕痞块,中风偏瘫,跌扑损伤等。
1.水蛭配虻虫
二者常相须为用,是处方中最常见的配伍组合,有破血逐瘀之功。水蛭性缓药力持久,善于逐瘀散结,虻虫属飞物,性烈,破血峻猛,二者配伍通利血脉,相得益彰。
2.水蛭配黄芪
现代药理学证实,黄芪多糖能增强水蛭素的生物利用度,二者联用可提高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神经功能评分。中医学中认为中风为本虚标实所致,多责之于内虚邪中。黄芪是“补药之长”,为补中益气之要药,二者配伍使用,能增强水蛭破血逐瘀、行滞通络之功。
3.水蛭配地龙
水蛭、地龙均味咸,咸入血分,水蛭擅于破血逐瘀,地龙长于化血通络,配伍后擅于治疗血分病,对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
4.水蛭配丹参
丹参具有活血化淤、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苦而微寒,水蛭咸苦性平,破血逐瘀二者配伍使用可增强活血化淤的功效。
5.水蛭配桃仁、红花
水蛭最突出的功效是破血通经,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之力较强,它们配伍应用,能增强逐瘀通经的功效,对于瘀血阻滞导致的闭经,能帮助女性恢复正常月经周期。
6.水蛭配三棱、莪术
三棱、莪术擅长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在治疗癥瘕积聚方面与水蛭一同使用,能全方位针对癥瘕积聚,从消散瘀血、行气止痛到软化肿块,标本兼治。临床常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疾病,改善患者因肿块导致的腹痛、月经紊乱等症状。
7.水蛭配乳香、没药
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止痛,水蛭破血逐瘀,配伍使用能迅速消散瘀血,针对跌打损伤造成的瘀血肿痛,能缓解肿痛症状,促进损伤部位的恢复。
一、化学成分
现代研究发现,水蛭主含两类成分:一类是以水蛭素为代表的蛋白质和多肽等大分子物质;另一类是蝶啶等小分子化学成分,其中含 17种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以及 Zn、Mn、Fe、Co、Cr、Se、Mo、Ni等14种元素。
1.抗凝、抗血栓作用
水蛭素是迄今发现最强的天然凝血酶抑制剂之一。其通过与凝血酶形成1:1的稳定复合物,直接阻断凝血酶的活性,阻止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抑制血栓形成。
2. 抗肿瘤作用
肿瘤的生长依赖新生血管的供血,而水蛭素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表达,阻断肿瘤血管生成。
3. 免疫调节与抗炎作用
研究发现,水蛭提取物可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促炎因子(如IL-1β、IL-8)的释放,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潜在疗效。此外,水蛭中的小分子肽类成分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升机体免疫力。
4. 抗氧化与神经保护
水蛭素可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在阿尔茨海默病模型中,水蛭素能抑制β-淀粉样蛋白沉积,保护神经元突触功能。
5. 改善血液流变学
水蛭能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善血液“浓、黏、凝、聚”状态。这一作用对高脂血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液高凝状态疾病尤为关键。
6. 抗纤维化作用
研究表明,水蛭素能通过下调CTGF mRNA的表达,抑制肝细胞外基质异常增生,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7. 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作用
水蛭通过抗凝血、抗炎、促进血液循环、抗氧化等途径降低血糖,可作为胰岛素治疗的辅助药物,减少胰岛素的使用计量实现更满意的控制血糖效果。
1. 治中风偏瘫
将水蛭研成细粉,每次服3克,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
2.治疗高血脂症
将水蛭打成细粉,每晚服3~5g,温开水冲服,30天一疗程。
3.治疗冠心病
水蛭、黄连、黄芩各9g, 生大黄、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0天一疗程。
4.治疗跌打损伤,红肿热痛
水蛭、当归、赤芍、川芎、红花、川牛膝各15g,黄芪60g,粉碎成细粉,用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5. 治疗闭经
水蛭、当归、白芍各10g,生地12g,川芎5g,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6. 治疗中风后遗症
水蛭30g,地龙20g,山楂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7. 治疗坐骨神经痛
水蛭、全蝎各10g,研末,每次3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8. 治疗面瘫
水蛭、蜈蚣各等份,研末,每次2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9. 治高血压
水蛭、地龙各30g,共研末,制成丸剂,每次服6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10. 治疗骨折迟缓愈合
水蛭、土鳖虫各15g,研末,每次5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11.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水蛭6g,桑寄生15g,杜仲10g,牛膝10g,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1.孕妇、凝血功能障碍者、近期手术患者禁用。
2.月经过多者、出血倾向者慎用。
作者: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 李佳瑞 梅全喜、国药集团冯了性(佛山)药材饮片有限公司 陈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