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多骨骼疼痛和骨折。2012年卫生部发布的《防治骨质疏松知识要点》指出骨质疏松已成为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之后受害人群最多、最具危害性且尚未能治愈的慢性疾病。
骨质疏松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概括起来有激素的调控、营养因素、物理因素、遗传、基因、免疫调控异常、药物影响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或是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或者影响维生素D活性物质的代谢,或是增加肾脏对钙的排泄、减少重吸收,或者激活破骨细胞的活性,增加骨吸收,或者减弱成骨细胞的作用,使骨基质形成减少。总之,骨质疏松就是打破了骨形成和骨吸收之间的平衡,使骨吸收超过了骨形成。
骨质疏松症的理想治疗方案是针对病因的治疗。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有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和骨矿化药物等。骨吸收抑制剂包括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属于骨吸收抑制剂, 这类药物可通过减少破骨细胞的生成(如雌激素)或减少破骨细胞活性(如双膦酸盐)来抑制骨的吸收,防止骨量过多丢失。目前认为激素替代疗法、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双膦酸盐、降钙素和依普黄酮等骨吸收抑制剂对预防和(或)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效。骨形成促进剂包括氟化物、甲状旁腺激素和同化激素等,这类药物药物能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使新生骨组织及时矿化成骨,能降低骨脆性, 增加骨密度及骨量。常见的骨矿化药物有骨化三醇、罗钙全、阿发骨化醇、钙尔奇D等钙剂、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等,这类药物被认为是基础用药,常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防止骨质疏松症。
总之,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各种药物, 预防和治疗并重才能有效治疗骨质疏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