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又称九重楼麦,夏菇,铁色草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切段。以穗大、色棕红者为佳。
味苦、辛,性寒。无毒,归肝、胆经。
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乳癖,乳房胀痛。
常用9-15g。内服:煎汤,9-15克,大剂量可用至30克,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夏枯草苦寒降泄,入肝经,《本草分经》谓其:“散肝经之郁火,解内热”,故夏枯草长于清肝泻火明目,可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头痛眩晕。肝火得清,则阴血上荣于目,故夏枯草又常与养肝血药配伍,用于肝阴不足,目珠疼痛,至夜尤甚。夏枯草辛以散结,苦以泄热,有良好的清肝泻火,散结消肿之功,《神农本草经》载其:“主寒热,瘰疬”“散瘿结气”,故夏枯草适用于肝郁化火,痰火凝聚所致的瘰疬、瘿瘤,乳痈,乳癖,乳房胀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夏枯草具有抗菌、免疫调节、降糖、抗病毒、抗癌抗突变等作用。
1.夏枯草配石决明
夏枯草苦寒泻热,善清肝泻火,明目;石决明咸寒重镇,善平肝潜阳,清肝明目。两药伍用,平肝清肝明目之功增强。适用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之头晕目眩,目赤肿痛等证。
2.夏枯草配浙贝母
夏枯草辛散苦泄,善散痰火郁结;浙贝母苦寒清热,善清热化痰散结。两药伍用,清热化痰散结作用加强。适用于痰火郁结之瘰疬,瘿瘤,痰核。
夏枯草与白毛夏枯草两者同属唇形科植物,味苦性寒而具清热泻火之功,均可用治火热及热毒证。然夏枯草为清热泻火药,长于清肝明目,散结消肿,善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头痛眩晕,或目珠夜痛,瘿瘤瘰疬。白毛夏枯草为清热解毒药,又能祛痰止咳,凉血止血,主治热毒壅盛,痈肿疮疖,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及血热咳血、衄血或外伤出血。
脾胃虚弱者慎用。
1.《神农本草经》
“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癥,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2.《本草纲目》
“夏枯草治目疼,用砂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
3.《重庆堂笔记》
“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结之中,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见矣。”
夏枯草汤(《外科正宗》)
药物组成:夏枯草、当归、白术、茯苓、桔梗、陈皮、地黄、柴胡、甘草、贝母、香附、白芍、白芷、红花。
功能与主治:清肝泻火,化痰散结。用治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
1. 夏枯草膏
药物组成:夏枯草。
功能与主治:清火,散结,消肿。用于火热内蕴所致的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乳腺增生病见上述证候者。
2.明珠口服液
药物组成:何首乌(制)、枸杞子、益母草、当归,白芍、赤芍、红花、决明子、珍珠母、夏枯草、菊花、车前子、茯苓、冬瓜子、甘草。
功能与主治:滋补肝肾,养血活血,渗湿明目。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视力下降、视瞻有色、视物变形;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见上述证候者。
3.清脑降压片
药物组成:黄芩、夏枯草、决明子、槐米、钩藤、煅磁石、珍珠母、牛膝、地黄、当归、丹参、地龙、水蛭。
功能与主治:平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症见头晕、头痛、项强、血压偏高。
4.消瘿丸
药物组成:昆布、海藻、蛤壳、浙贝母、夏枯草、陈皮、槟榔、桔梗。
功能与主治:散结消瘿。用于痰火郁结所致的瘿瘤初起;单纯型地方性甲状腺肿见上述证候者。
5.乳康片
药物组成:夏枯草、丹参、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玄参、牡蛎、浙贝母、瓜蒌、海藻、黄芪、白术、鸡内金(炒)、天冬。
功能与主治:舒肝活血,祛痰软坚。用于肝郁气滞、痰瘀互结所致的乳癖,症见乳房肿块或结节、数目不等、大小形态不一、质地软或中等硬、或经前胀痛;乳腺增生病见上述证候者。
作者:广东省药学会 珠海市人民医院药学部 副主任药师 李雄
审稿专家:广东省药学会 中山市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刘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