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的故事
[时珍曰]:兵部尚书刘松石,讳天和,麻城人。所集保寿堂方,载地仙丹云:昔有异人赤脚张,传此方于猗氏县一老人,服之寿百余,行走如飞,发白反黑,齿落更生,阳事强健。此药性平,常服能除邪热,明目轻身。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并阴干,用无灰酒浸一夜,晒露四十九昼夜,取日精月华气,待干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早晚各用一丸细嚼,以隔夜百沸汤下。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枸杞”条“发明”
中文释义
关于枸杞的轻身延年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兵部尚书刘松石,讳天和,今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人,是明朝中期官员、学者。他所编著的《保寿堂方》一书中载有“地仙丹”一药,在该药项下载有这样一个传说:过去有一个奇才异士名叫赤脚张,将此方(地仙丹)传给猗氏县一个老人,老人长年服食,结果获得了很好轻身延年的作用。寿达百余岁,平常行走如飞,头发白了反而转为黑色,牙齿脱落了又重新长出,阳事强健。
李时珍解释说:枸杞,常服能除邪热,明目轻身。其记载中的地仙丹制作原料是枸杞全株,采摘方法也很特别。春季采枸杞的叶,名天精草;夏季采枸杞花,名长生草;秋季采枸杞的果实,名枸杞子;冬季采枸杞的根,名地骨皮,均阴干,用上好黄酒浸一夜,日晒夜露,经过四十九昼夜,取日月精华之气,待干后研为粉末,炼蜜为丸如弹珠子大小。每天早晚各取一丸细嚼,以隔夜白开水送服。
由此故事可知枸杞的轻身延年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今天枸杞已被广大民众应用于养生保健。
枸杞得名
枸杞子,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枸杞又名枸忌、枸棘、苦杞、甜菜、地骨、地节、羊乳、天精、地仙、却老、仙人杖、西王母杖。据《说文解字》注云:“枸,木也,可爲醬;杞,枸杞也”。枸杞之名,多次现于《诗经》,《国风·将仲子》载“无折我树杞”;《小雅•南山有台》载:“南山有杞,北山有李”。
对于枸杞的命名,时珍这样解释:枸、杞二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命名均颇有讲究,讲求名正言顺,枸杞的别名中有多个(如天精、地仙、却老、仙人杖、西王母杖等)均以其延年益寿的功效或神仙之品而命名的,可见古人对枸杞的延年益寿功效是十分肯定的。
药用历史
枸杞作为药物始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载其:味苦,寒,无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
唐代《药性论》:枸杞“补益精,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令人长寿。”
明代《本草经疏》:枸杞子,润而滋补,兼能退热,而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药;明代《本草通玄》:枸杞子,补肾益精,水旺则骨强,而消渴、目昏、腰疼膝痛无不愈矣。按枸杞平而不热,有补水制火之能,与地黄同功。
清代《本草求真》:甘寒性润。据书皆载祛风明目,强筋健骨,补精壮阳。然究因于肾水亏损,服此甘润,阴从阳长,水至风熄,故能明目强筋。
《中国药典》:“甘,平。归肝、肾经。功效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枸杞在我国境内自然野生分布有7种3变种,多分布于西北和华北地区,其中以枸杞(遍布南、北方各省区)和宁夏枸杞(遍布西北各地)为最常见。
历代本草文献记载枸杞药材基原以枸杞和宁夏枸杞为主流,但自清代以来逐渐以产于宁夏的枸杞为最佳,1963年版《中国药典》记载两者均为正品。枸杞“果实甜而后味带微苦”,宁夏枸杞“果实甜,无苦味”, 1977年之后历版《中国药典》不再收载枸杞,宁夏枸杞成为枸杞药材唯一的法定正品来源品种。
另在近年市场上出现一种黑果枸杞,含有丰富的花青素,既可以生食,也可以熟食,味道鲜美,在民间作滋补强壮补肾,降压药用,常加工成各种类型的特色食品。被收载于《维吾尔药志》,《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等维药、藏药经典著作中,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在我国境内自然野生分布的枸杞不包含茄科枸杞属植物黑果枸杞。历代的本草医籍皆没有记载,亦不可作为枸杞药用。
药用部位的变化
东汉《神农本草经》
“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 轻身耐老。一名杞根,一名地骨,一名枸忌,一名地辅。”本经载枸杞未明确药用部位。从其功效及别名来看,更偏重于根入药,其与《药典》所载地骨皮(凉血除蒸、清肺降火)更为接近,与《药典》所载的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不甚相符。
南北朝《名医别录》
“根大寒,子微寒,……冬采根, 春夏采叶,秋采茎、实,阴干。”书中明确枸杞根、 叶、茎、实均可入药。
唐代《药性论》
“子、叶同,味甘,平。”
宋代《本草衍义》
“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
明代《本草纲目》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载枸杞,目录上标明“枸杞”,但正文药名则用“枸杞、地骨皮”二味药名收载,内容即是收载了这二味药物的内容,可见在明代时枸杞入药主要是其果实和根皮。
《中国药典》
载枸杞子、地骨皮两个品种。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地骨皮凉血除蒸、清肺降火。枸杞茎、叶和花现代入药应用较少。
枸杞子性味争议
历代文献对枸杞性味的记载,多有不同,如东汉《神农本草经》载“味苦,寒”。魏晋《名医别录》载“根大寒,子微寒,无毒”。 宋代《本草衍义》载“皮寒,根大寒,子微寒”。明代《本草纲目》枸杞的气味项下即载“苦、寒”。而《景岳全书》《本经逢原》《本草正义》等皆载其性温,清代《本经逢原》载:“味甘色赤,性温无疑”。唐代《药性论》《本草品汇精要》《本草备要》等载其“性平”。可见,文献记载枸杞子性味出现多次的变化,有些甚至记载寒、温相反的药性。
对此,梅全喜教授在他主编的《本草纲目补正》一书中对《本草纲目》枸杞子气味项下记载其为“苦、寒”的观点提出了补正,他从中医药性的特点、临床运用、现代研究结果三方面综合分析看其性味,认为枸杞子的性味应为甘、微酸,平,而不是苦、寒。这与今天《中国药典》收载的枸杞子性味甘,平是一致的。
道地产地的变迁
枸杞的道地产地从古到今历经了不断的变迁,《本草纲目》综合古本草文献,详细的描述了枸杞药材的道地品质:“古者枸杞、地骨取常山者为上,其他丘陵阪岸者皆可用。后世惟取陕西者为良,而又以甘州者为绝品。今陕之兰州、灵州、九原以西枸杞,并是大树,其叶厚根粗。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圆如樱桃,暴干紧小少核,干亦红润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异于他处者。”
“常山”今属河北,为古北岳恒山的别称,“兰州” 今属甘肃,“灵州”今属宁夏,“河西”指青海甘肃两省黄河以西地区,“甘州”为今甘肃省张掖市,可见枸杞古时的道地产地为河北,后来则以陕西为优,明代则以甘州为道地。明代后期枸杞产区逐步向宁夏转移,自清代乾隆年始,出现宁夏成为枸杞主产区的记载。清乾隆年间出版的《银川小志》载“枸杞,宁安堡产者极佳,果大肉厚,家家种植。”“宁安堡”为1934年中宁设县时的县城。
现代枸杞子主产于宁夏中宁、中卫,为“道地药材”,素有“天下枸杞出宁夏,中宁枸杞甲天下”之美誉,中宁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土质通透、温寒交替、光照充沛,尤其适合于枸杞的生长。中宁枸杞品正质优,宁夏中宁县于199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枸杞之乡”。今天全国枸杞种植逐步形成了宁夏、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 5 个枸杞主产区,河北、天津、山西等地亦产。
优质枸杞的辨别
据《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介绍:枸杞子品质以粒大、肉厚、子少、色红、质柔润、味甜者为佳。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初步判断枸杞的质量优劣:
看颜色
优质枸杞的颜色是暗紫红色而且均匀,没有黑头。染过色或打过硫磺的枸杞多为鲜红色,外观特别诱人。
闻气味
宁夏枸杞打开包装后嗅气味,枸杞香味浓,气味自然清香、无刺鼻等异味。
嚼食尝口感
宁夏枸杞嚼之微甜略带苦味,不会发酸发涩,口中香味回味悠长,无甜腻口感。
观察白色果梗痕
宁夏枸杞颜色鲜红或暗红色,陈久则颜色变深。绝大多数中宁枸杞果蒂处有明显的白点,而非宁夏枸杞几乎没有白点。
抓一把试一试
抓一把枸杞握拳捏紧,宁夏中宁枸杞轻微粘连后会自然松散开,不会粘结成块,这是宁夏中宁枸杞的一个显著特点。
泡水看上浮率
取一些枸杞入水,宁夏枸杞泡水后,上浮率大于80%,汤色呈淡黄色,清澈发亮,不会浑浊,果实紧实,嚼食有韧性。
储存方法
枸杞含糖量较高,正常储存极易吸潮泛油、发霉、虫蛀,是食材中比较难保存的品种,介绍三种家用的枸杞子储存方法。
冷藏法
用纸袋或保鲜袋将枸杞装起来后封口,置于冰箱中冷藏格(0~4℃)保存,这是最简单、实用的储藏方法。
玻璃瓶装法
将玻璃瓶洗净晾干,装入枸杞子,拧紧瓶盖,置阴凉、干燥处存放。每次取用枸杞后,一定要随手将瓶盖拧紧。
塑料袋真空保存法
选用食品塑料袋或自封袋盛装枸杞,并在每次取用部分枸杞后通过手动挤压的方式挤出袋内空气,也可以用真空塑料袋密封,置阴凉干燥处贮存,要经常检查是否漏气。
功效与配伍应用
功效
1、枸杞子:
性味甘平。归肝、肾经。功效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2、枸杞根:
又名地骨皮,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内热消渴。
3、枸杞茎:
益肝明目,养肝护肝。提高免疫力,调节血糖,延缓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等。
配伍应用
枸杞在中医临床应用时多配伍应用,在常用中成药如左归丸、右归丸、石斛夜光丸、龟鹿二仙胶、七宝美髯丹、一贯煎、杞菊地黄丸,均有枸杞子的配伍,这些配伍中枸杞子以主药或者辅药的身份发挥着重要作用,多能取得显著临床疗效。
1、枸杞子配熟地:
具有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的功效。
2、枸杞子配鹿茸:
具有益阴壮阳、强精补肾的功效。
3、枸杞子配当归:
具有补肝肾、养血的功效。
4、枸杞子配阿胶:
具有滋阴润肺的功效。
5、枸杞子配黄精:
具有滋补肝肾、补血填精的功效。
6、枸杞子配酸枣仁:
有人参滋补之功而无人参温补之害,具有健脑安神的功效。
7、枸杞子配菊花:
增强其滋补肝肾、明目的功效。
食疗应用
枸杞子用于药膳食疗在我国比较常见,枸杞子主要成分含甜菜碱、枸杞多糖、玉蜀黍黄素、酸浆素、多种氨基酸及微量胡萝卜素、硫胺、核黄素、烟酸、抗坏血酸、钙、磷、铁、硒等,有很好的药膳食疗价值。
枸杞子的药膳食疗服法很多,既可单味嚼服、煎服、泡水服、蒸服、浸酒服、熬膏服,亦可以加入茶、粥、汤、菜肴、点心中,制成美味药膳,达到补充营养、 增强体质、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延缓衰老的作用。
综合利用
枸杞除了药用、食用,在其他方面还有:
1.枸杞是盐碱地造林先锋树种
枸杞耐盐碱能力强,适应范围很广,在无法种植粮食和其他树种的干旱盐碱地上,种植枸杞,改良土壤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枸杞是理想的绿化观赏树种
适合园林栽培,也适合街头、庭院种植,还可盆栽,是一种绿化,美化环境的理想观赏植物。
3.枸杞食品
枸杞为原料的枸杞糕点、枸杞软糖、枸杞饼干、枸杞挂面、枸杞原浆、枸杞酒、枸杞啤酒、枸杞饮料、枸杞油、枸杞茶等;广东地区一般还将枸杞叶用来做蔬菜食,炒菜、或作汤用。
4.枸杞化妆品
如枸杞面霜、枸杞口红、枸杞香皂等。
药理作用
枸杞中主要含有多糖、黄酮、酚酸和生物碱等类化学成分,其中这些药效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增强免疫力、抗菌消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枸杞多糖显著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对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均具有调节作用。
抗肿瘤作用
枸杞多糖能增强巨噬细胞抑制肿瘤靶细胞增殖的活性;对靶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对巨噬细胞在非特异性抗肿瘤或特异性抗肿瘤过程中有一定激活作用;对白细胞减少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枸杞多糖能有效对抗自由基过氧化,使受损膜电学功能发生逆转;有抗疲劳作用。枸杞多糖在体外还可直接清除过量的自由基,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降血糖作用
枸杞多糖对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免疫调节效应,在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方面有重要作用。
降血脂作用
枸杞多糖具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可通过调节机体的能量代谢达到降脂减肥的目的。
保肝作用
枸杞多糖对实验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减轻肝细胞的脂肪变性和炎症坏死程度。
抗辐射作用
枸杞多糖抗辐射作用与其较强的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对造血系统的作用
枸杞多糖有显著增加白细胞数量或促进白细胞回升的作用。
生殖系统保护作用
能减轻高温引起的生精细胞损伤,并促进睾丸生殖细胞正常发育。
民间偏方
1.治疗男性不育症
每晚嚼食枸杞子15克,连服1个月为1疗程。
2.治疗男子性功能低下
药用枸杞120克,当归(酒洗)60克,地黄180克。上为粗末,以绢袋盛,入坛内,酒煮,7日后饮之。
3.治疗肥胖症
枸杞子30克,每日当茶冲服,早晚各1次。
4.治疗银屑病.
枸杞子粗提取物口服,每次30mg,每日2次,服2个月。
5.治疗高脂血症
用枸杞子、女贞子,制成冲剂,每次1包,每日2次,饭后30分钟冲服。
6.治疗老年人免疫功能偏低
枸杞子粗提取物口服,每次50mg,每日2次。连续服药8周。改善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
7.治疗失血性贫血
枸杞子 17.5g,朴硝、硼砂(制)、肉桂、山柰、广木香、沙棘各 25g,共研细粉,过100目筛,口服,每天1~3次,每次1.5~3g,红糖水送服,14天为1个疗程。
8.治疗短气乏力
枸杞为粗末,每服15克,生姜少许,大枣1枚,煎服,每日3次。
9.治疗夜盲,视力衰退
枸杞子6克,白菊花6克,泡水代茶饮。
10.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每日枸杞子20克,分2次于空腹时嚼服,2个月为1个疗程。
11.治疗肝虚眼痛,
见风流泪,白内障等症
枸杞子250克,黄酒适量,浸于坛中,密封1-2个月后,每日食后适量饮,一日2次。
12.治疗老人夜间口渴
每晚取枸杞子30克嚼服,连服10天一般有效,必要时可连续服用。
使用注意
古代记载
1.《本草经疏》载:“脾胃薄弱,时时泄泻者勿入”。
2.《本草汇言》载:“脾胃有寒痰冷癖者勿入”。
3.《本经逢原》载:“元阳气衰,阴虚精滑之人慎用”。
4.《中华本草》载“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忌服”。
现代应用注意
1.枸杞子虽然性平,但过量食用仍会引起上火。体质偏热,易上火的人应少量食用或配伍一些凉性药物服用。
2.枸杞具有很强的温补效果,身体有炎症、腹泄、感冒发烧的人不宜食用。
3.枸杞子的滋补作用较强,过量食用会影响消化功能,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因此脾胃虚弱或消化不良的人应少量食用或避免食用。不宜和太多的温热滋补中药如大枣、红参、桂圆等一起食用,以免影响消化且易引起上火。
作者介绍
黄志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药学部 副主任中药师
梅全喜 主任中药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药学部顾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特聘教授、药学部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李时珍研究分会会长。
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黄志辉 梅全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