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别名辽五味子、北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后者习称“南五味子”。北五味子主产东北各省、
落叶木质藤本,除幼叶背面被柔毛及芽鳞具缘毛外余无毛;幼枝红褐色,老枝灰褐色,常起皱纹,片状剥落。叶膜质,宽椭圆形,卵形、倒卵形,宽倒卵形,或近圆形,长(3)5-10(14)厘米,宽(2)3-5(9)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上部边缘具胼胝质的疏浅锯齿,近基部全缘;侧脉每边3-7条,网脉纤细不明显;叶柄长1-4厘米,两侧由于叶基下延成极狭的翅。雄花:花梗长5-25毫米,中部以下具狭卵形、长4-8毫米的苞片,花被片粉白色或粉红色,6-9片,长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6-11毫米,宽2-5.5毫米,外面的较狭小;雄蕊长约2毫米,花药长约1.5毫米,无花丝或外3枚雄蕊具极短花丝,药隔凹入或稍凸出钝尖头;雄蕊仅5(6)枚,互相靠贴,直立排列于长约0.5毫米的柱状花托顶端,形成近倒卵圆形的雄蕊群;雌花:花梗长17-38毫米,花被片和雄花相似;雌蕊群近卵圆形,长2-4毫米,心皮17-40,子房卵圆形或卵状椭圆体形,柱头鸡冠状,下端下延成1-3毫米的附属体。聚合果长1.5-8.5厘米,聚合果柄长1.5-6.5厘米;小浆果红色,近球形或倒卵圆形,径6-8毫米,果皮具不明显腺点;种子1-2粒,肾形,长4-5毫米,宽2.5-3毫米,淡褐色,种皮光滑,种脐明显凹入成U形。花期5-7月,果期7-10月。
醋五味子
味酸、甘,性温,归肺、脾、肾经。
滋补养颜、健脾益肺、安神补心。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治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盗汗,劳伤羸瘦,梦遗滑精,久泻久痢。
内服:煎汤,3-6g;研末;每次1-3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五味子 + 黄芪:
五味子和黄芪都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二者搭配使用可以加强补脾益气的效果,适用于脾气虚弱、气虚乏力的人群。
五味子 + 熟地黄:
五味子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而熟地黄则具有滋养肾阴、补血的功效,二者结合使用可用于治疗肾阴亏损、血虚所引起的症状
五味子 + 当归:
五味子具有温补肺气的作用,而当归则具有活血养血的功效,二者结合可以起到补气养血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两亏的症状。
《衍义》
五味子,《本经》言温,今食之多致虚热,小儿益甚。《药性论》以谓除热气,《日华子》又谓暖水脏,又曰除烦热。后学至此多惑。今既用主治肺虚寒,则更不取除烦热之说。补下药亦用之。入药生曝不去子。
《注解伤寒论》
《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
《用药心法》
(五味子)收肺气,补气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气,肺寒气逆,则以此药与干姜同用治之。
《本草会编》
五味治喘嗽,须分南北。生津液止渴,润肺,补肾,劳嗽,宜用北者;风寒在肺,宜用南者。
《纲目》
五味子,入补药熟用,入嗽药生用。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
朝药认子:果实为太阴人药;主要用于太阴人咳嗽,口渴多汗,心悸,失眠,多梦《朝药志》。
五味子:实治肾虚腰痛,胃酸缺乏,早泄《图朝药》
五味子膏(《医学入门》),用治梦遗虚脱。
此方收录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用来给慈禧补身体和养心神的。本品性温,味甘酸,入肝、肾、肺、心诸经。历代医药学家认为有“养五脏,壮筋骨”等滋补强壮作用
药物组成:五味子250g、蜂蜜适量
五味子丸(《经验良方》),用治白浊及肾虚,两腰及背脊穿痛
药物组成:五味子30克,白茯苓30克,车前子45克,巴戟30克,肉苁蓉60克,菟丝子90克。
用于治疗滋阴补气,填精益髓。用于肾气不足,腰膝疼痛,记忆衰退,头晕耳鸣,四肢无力。
五味子为著名中药,其果含有五味子素及维生素C、树脂、鞣质及少量糖类。有敛肺止咳、滋补涩精、止泻止汗之效。其叶、果实可提取芳香油。种仁含有脂肪油,榨油可作工业原料、润滑油。茎皮纤维柔韧,可供绳索。
作者:广东省中山市西区医院 杜桂芳
审稿专家:广东省药学会 中山市西区医院 副主任药师 韩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