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桑黄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桑黄泡水喝被网传成一种养生保健、增强免疫力的新方法。
那桑黄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桑黄是一种寄生于桑树上的真菌子实体,形似灵芝,由于野生桑黄极其罕见,又被称为“森林黄金”。
既然桑黄如此罕见,那市面上流通的那些桑黄又是什么呢,桑黄到底有什么功效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桑黄的“前世今生”吧!
桑黄作为药用,始载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记为“桑耳”,被列为中品。“桑耳,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癥瘕积聚,阴痛,阴阳寒热,无子。五木耳,名檽,益气不饥,轻身强志,生山谷。”
唐代甄权的《药性论》中,首次出现了“桑黄”一中药名,并指出“桑黄”即“桑耳”。《药性论》记载“桑耳,使。一名桑臣,又名桑黄。味甘、辛,无毒。能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痃癖,兼疗伏血,下赤血。又云木耳,亦可单用,平。”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桑上寄生(桑耳)。桑以下皆软耳之名,桑黄以下皆硬菰之名,其功性则一也。桑耳,味甘,平,有毒。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癥瘕积聚,阴痛,阴阳寒热,无子。”
明代陈嘉谟对桑黄有了更详细的描述,《本草蒙筌》记载“桑耳有毒,味甘,古方入剂屡用,一名桑菌,又名桑黄。老树上多雨即生,软湿者作葅堪啖,采收剉碎,醇酒煎尝,散血如神,止血甚捷。黑者主女人癥瘕,崩漏带下及乳肿暴来; 黄者,治男子癖饮,积聚腹疼,并金疮初得,若色黄熟陈白,止泄补益元阳。”
根据众多古籍记载,以及新近的物种研究,桑黄,本草中记载的是生长在桑属树木桑树上的,野生资源极其稀少。
桑黄为多年生真菌,幼时黄褐色,老年时变为黑色;老的菌管中通常具白色菌丝束,成熟后菌盖覆盖一层黑色的薄皮壳。本草著作中所描述的“黑者”“黄者”“色黄熟陈白者”都是对桑黄生长不同时期的外观颜色描述。
古籍中桑黄的功效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治疗妇科疾病,妇女崩漏、带下、阴痛、无子、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等;二是治疗虚损性疾病及血证;三是治疗癥瘕积聚病。
由于桑黄及其近缘物种形态相似,加上野生桑黄资源的稀缺,经过长期用药习惯改变,现临床应用的桑黄已不只单一的一个品种,而是把与其亲缘性相近的物种,一同划为桑黄孔菌属范畴。
现代《中华本草》记载:桑黄,别名为桑上寄生、桑臣、树鸡、胡孙眼、桑黄菰、桑黄菇、针层孔菌、梅树菌,为多孔菌科真菌的干燥子实体,主要生长于杨、柳等阔叶树树干上,多分布于华北、西北及黑龙江、吉林、台湾、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形态特征】桑黄为子实体多年生,木质,侧生无柄,呈半球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幼时表面有细绒毛,后脱落,有明显的龟裂,有假皮壳,有同心环棱。
【性味归经】桑黄味甘、辛、微苦,性寒,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桑黄具有活血止血,化饮,止泻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
桑黄提取物在体外总抗氧化能力检测实验中表现出极强的氧自由基清除活性,且与浓度呈剂量依赖性。研究发现,桑黄的酚类化合物之一Hispidin(又叫牛奶树碱)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研究发现,桑黄提取物及其酚类化合物、桑黄多糖均具有抗炎作用。
桑黄多糖可通过调节肠道细菌,维持肠道屏障功能,降低血液中的脂多糖含量,从而有助于减轻全身炎症和逆转胰岛素抵抗。
研究发现,桑黄水煎液能改善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反应,对乙醇性肝损伤也能起到治疗作用。另外,桑黄菌丝体提取物、桑黄多糖均有较好的肝保护作用。
古籍记载桑黄还可用于治疗血病症瘕积聚,癖饮,痃癖等疾病,这些疾病可体现在现代医学的肿瘤或恶性胸腹腔积液等病症。而且,有研究证明,无论是桑黄提取物,还是桑黄多糖,均有抗肿瘤的作用。对于不同的肿瘤,桑黄所产生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抗突变、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阻滞肿瘤细胞周期、促进肿瘤细胞自噬、抑制肿瘤细胞转移、调节免疫功能、抗血管生成、抗雌激素作用、抗氧化作用、与其他药物的协同作用等。
虽然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桑黄具有抗炎抗肿瘤等作用,但临床上多将其作为治疗肿瘤的辅助药物,应用较广泛的仍是针对各种妇科疾病及血证的治疗。
桑黄具有活血的功效,孕妇、妇女月经期忌用。
桑黄性寒,不建议长期使用,体质虚寒者慎用。
桑黄泡水喝在保肝护肝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但并非人人适合,应因人而异。
作者:广州市正骨医院 周嘉虹
审稿专家:广州市正骨医院 李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