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物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药物除了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常规剂型,一些特殊剂型、新剂型层出不穷。例如肠溶片、泡腾片、缓控释制剂、口腔崩解片、纳米制剂、微球、脂质体、纳米晶体等。
下面,我们将科普前三种常见药物口服特殊剂型的“特殊”注意事项。
由于泡腾片溶解速度比普通片剂快,能促进药物均匀分散,还能改善口感,更有利于吸收,增加人体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因此,泡腾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例如维生素C、乙酰半胱氨酸、对乙酰氨基酚等常用药物都有泡腾片的剂型。尤其是维生素C泡腾片,泡一泡,酸甜可口,还可以补充维生素,一举两得。
但是,泡腾片并不是普通的糖果,用它泡水喝也不是像喝饮料这么简单。由于泡腾片中含有碳酸钠碳酸氢钠等崩解剂,溶解时会产生大量气体,这些气体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泡腾片要泡水之后服用。切记不可直接干吃或吞服,否则大量气体从口腔进入呼吸道,容易导致呼吸不畅,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窒息。此外,大量气体进入肠胃会导致打嗝、腹胀等。一般来说,泡腾片最好等到片剂完全溶解,没有气泡产生之后再喝。
泡腾片一般用40℃左右温水溶解,水温过高可降低药效,也不能用饮料或者茶水泡服。
泡腾片呈酸性。泡发时最好使用陶瓷杯或者玻璃杯,不宜用不锈钢杯子和塑料杯。服用后记得漱口,以免损伤牙齿。
现喝现泡。尤其维C容易氧化,尽快服用完不仅可以保持较好的口感,也能起到补充需要维生素的功效。不能久放,久放可能导致药效降低。
不可贪服,是药三分毒。例如,长期口服大剂量维生素C,也可能出现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慎用或少用泡腾片剂型。因为泡腾片中含有一定量的钠,大家往往容易忽略这条摄入钠的途径,导致钠过量,增加心脑血管风险。
泡泡腾片时,瓶子尽量不要马上拧紧盖,以免气体将瓶盖爆出,导致烫伤。
干燥处避光保存,防止变质。放在远离儿童的地方。
缓释、控释制剂指的是通过对剂型的改造,让药物在体内保持稳定的速度缓慢释放,让血里面的药物浓度达到平稳状态,达到降低给药频率、减少因血药浓度波动而造成的不良反应的目的。在服用缓、控释制剂前需要正确了解其使用方法,避免因为错误使用而破坏药物特殊机制。
缓、控释制剂一般不能掰开或嚼碎服用:缓、控释制剂时在制造的过程中利用特殊材料和特殊技术,将药品的释放速度进行控制,让药物达到缓慢地或接近恒速地释放,起到长效作用。如果掰开、嚼碎使用则可能导致控释或者缓释机制、结构、材料失效,导致药效迅速释放,不仅无法达到长时间的治疗效果,甚至可导致短时间内患者体内血药浓度过高,出现毒副作用。因此,在使用缓控释制剂过程中要避免将片剂掰开、胶囊拆分、嚼碎等使用方式。当然,也有部分缓释制剂可以掰开服用,建议使用前详细阅读说明书或咨询药师。
不要随意增加或减少给药频次:缓控释制剂一般比相应的普通制剂给药频次少,超说明书增加给药频次服药可能导致药物人体内出现蓄积中毒的情况。减少给药频次则难以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降低预期疗效。调整给药剂量和频次时应该咨询医生或药师。
注意给药时间。有些缓控释制剂的药物易受饮食影响,服用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咨询药师,看是在餐前、餐中还是餐后服用。未注明的一般可在空腹时服用。
腹泻时不宜使用缓控释制剂。腹泻时可加快药物排出体外,可能导致药效降低的情况。
有些缓控释制剂结构经过胃肠道时不会给破坏,可整片随大便排出,属正常现象,不必惊慌,例如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
肠溶制剂是指通过特殊的工艺,让药物在胃中不释放或几乎不释放药物,而进入肠道某部位时能大部分或全部释放的制剂。肠溶制剂的好处多多,既可以避免药物对胃的刺激,也可以避免胃内的酸性环境对药物的破坏作用。既有效的增加药物的疗效,也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完美实现了“既要、又要”。
整片/粒吞服,不可掰开、嚼碎、研磨等。肠溶制剂是通过包裹肠溶衣膜来实现在胃内不释药而在肠道中释药的目的,如果掰开、嚼碎、研磨,将破坏这层包裹衣膜,失去“肠溶”的效果。而某些肠溶制剂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嚼服,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在急性心梗等紧急情况下应嚼服,缩短药物起作用的时间。
餐前空腹服用,这类剂型是利用胃液和肠液的PH值差别来设计的,如果餐后服用,胃液的PH值升高,可能导致药物在胃内释放,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药效。
不宜与抗酸药及抑酸药同时服用。同样,抗酸药和抑酸药可能会改变胃内的PH值,导致药物在胃内释放,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药效。
个别特殊工艺制造的肠溶制剂用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如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一种微丸制剂工艺的片剂,可将片剂溶于100ml左右的温水中(不能用其他液体),搅拌,待片剂完全崩解后,立即服用(30分钟内),水中的微丸不要压破或嚼碎。这种用药方法仅限于个别微丸技术的肠溶制剂。
本文由《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老年人合理用药系列科普微视频优秀科普作品创作》资助。
审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副主任药师 冯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