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贫血可定义如下:
●早期妊娠–血红蛋白(Hb)<110g/L[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33%)]
●中期妊娠–Hb<105g/dL(Hct<32%)
●晚期妊娠–Hb<110g/dL(Hct<33%)
●产后–Hb<100g/dL(Hct<30%)
2000—2019 年,84 项( 81. 6% ) 研究报道的妊娠期贫血患病率处于 10% ~ 40% ,我国贫血患病率总体上呈现出随时间下降的趋势。
对中国不同地区间妊娠期患病率的比较分析发现,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妊娠妇女贫血患病率较高。与东部地区 10% ~ 40% 的妊娠期贫血患病率相比,西部地区 20% ~ 40% 的患病水平略显较高,中部地区妊娠期贫血患病率主要处于10% ~ 30%。按WHO对贫血严重程度的划分标准,中国妊娠期贫血属于轻度到中度公共卫生问题。
但是,现有研究可能存在低估患病率的情况,而且贫血率随孕期增加而逐渐上升,孕晚期贫血率( 30% ~ 55% ) 已属于中重度公共卫生问题,农村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妊娠妇女贫血问题也更为严重。因此,中国妊娠期贫血的防控形势较为严峻,要实现《健康中国行动( 2019—2030 年) 》提出的2030 年小于 10% 的目标,仍面临较大挑战。
1、生理性(稀释性)贫血
妊娠期的红细胞数量总体上增加,但生理性改变会导致稀释性贫血。在孕6-12周,血浆容量增加10%-15%,并且继续迅速扩张,到孕30-34周后保持稳定或稍下降,直到足月。足月时的总增量平均为1100-1600mL,使总血浆容量为4700-5200mL,比妊娠前高出40%-50%。
2、缺铁
缺铁是继生理性贫血(非病理性)之后妊娠期贫血最常见的原因。
导致缺铁的几个因素为:
●膳食铁不足。
●既往妊娠和/或月经所致失血以及妊娠间隔短。
●由于孕妇血容量增加以及胎儿红细胞生成和胎儿胎盘生长的需要,妊娠期铁需求明显增加,如下图(妊娠期间的铁需求量)。
该图显示了补偿正常周转(如胃肠道脱落)、月经、母体红细胞团块扩张以及胎儿和胎盘红细胞需求所需的大致需求。weeks指妊娠周。有关孕期铁的补充和贫血的处理的细节,请参考UpToDate。
• 孕妇红细胞增加和胎儿红细胞生成/胎儿胎盘生长累积的铁需求总量分别为约500mg和300-350mg。
• 分娩导致的铁丢失约为250mg。
• 某些情况导致的铁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也会增加妊娠期缺铁的风险,特别是女性没有补充足量铁时。这些情况包括妊娠期恶心呕吐、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减肥手术(如胃旁路手术)及其他。
3、其他原因
除生理性贫血和铁缺乏外,妊娠期其他原因的贫血少见。某些遗传性和获得性贫血原因,特别是轻度贫血,可能仅在产前常规实验室检查或妊娠期加重时才引起临床关注。例如:
1、异常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病)
2、红细胞膜病
3、获得性贫血
1、孕妇应规范产前检查,孕期定期复查Hb;
2、产前诊断和治疗IDA可降低产时输血率。
3、孕前积极针对病因纠正贫血,孕期对于ID风险增加的非贫血孕妇,或血清铁蛋白<30 μg/L,则应补充口服铁剂,整个孕期均可每日服用27~30mg的口服铁补充剂,同时鼓励补充含铁丰富且易吸收的食物,合理均衡膳食。
4、建议妊娠每8~12周复查血常规和血清铁蛋白。
值得一提的是,食物中铁的存在形式有两种, 分别是动物性来源的血红素铁和植物性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动物的红肉、肝脏、血等食品提供的铁为血红素铁,吸收率可达到10%以上,显著高于植物来源的铁盐,其吸收率通常<5%。
一般原则:
1、铁缺乏症(ID)和轻、中度IDA患者以口服铁剂治疗为主,并改善饮食,进食富含铁的食物。
2、重度IDA患者需进行口服铁剂或静脉铁剂治疗,还可以少量多次输注浓缩红细胞,但不推荐在孕早期静脉补铁。
3、极重度IDA患者首选输注浓缩红细胞,待Hb达到70 g/L、症状改善后,可改为口服铁剂或静脉铁剂治疗,治疗至Hb恢复正常后,应继续口服铁剂3~6个月或至产后3个月。
注意:不同的铁制剂所含的铁元素的比例不尽相同,服用时请遵医嘱,或咨询药师。
口服铁剂的推荐剂量为每日40~200mg元素铁,常给予60mg元素铁,每日或隔日补铁。
虽然口服铁剂安全、价廉、易得,但它可能会有些胃肠道方面的副作用,例如部分孕妈服药后可能会出现:大便变黑、便秘、金属味、 胃刺激、恶心、腹泻
牙齿变色、尿液变色。
假如出现这些情况,不要紧张,可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多喝水来缓解不适,同时饭后或饭时服用,可以减轻胃部刺激。
1、减少铁吸收的食物避免与铁剂同时服用,如:咖啡、茶、鸡蛋、牛奶、乳制品、豆制品、小麦和杂粮等谷物,可在饮食前1小时或饮食后2小时服用铁剂。
2、钙补充剂或含钙的抗酸剂需与铁剂间隔使用。
3、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猕猴桃等新鲜的水果或果汁,这些可增加铁的吸收。
审稿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药学部 李咏梅 罗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