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主任药师 曹建华、临沂市妇女儿童医院主任医师 瞿业奇
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症状,也是儿科门诊特别是急诊最常见的主诉。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热时如何正确使用解热镇痛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发热儿童何时使用以及如何使用解热镇痛药物,在一些疾病或状态下如何使用?哪些药物能用,哪些药物真的不能用?
关于发热儿童何时使用解热退烧药物这个问题,根据已有的最新专家共识,总体来说, 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38.2 ℃伴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剂;
高热时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不推荐安乃近、乙酰水杨酸、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等其他药物作为退热药应用于儿童,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应用于儿童退热。
那么实际应用中,推荐药物是否也有需要注意的特殊情况?不推荐的药物就真的弃之不用?关于以上种种问题,我们来进行具体分析。
最新专家共识中,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有两种,一种是对乙酰氨基酚,一种是布洛芬,两种药物均是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起到退热的效果。
对乙酰氨基酚作用持续时间可达4-6小时,可用于2月龄及以上的发热患儿;布洛芬作用持续时间可达6-8小时,可用于6月龄及以上的发热患儿。
但在使用过程中,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患者,两种药物的使用也需要谨慎。
对乙酰氨基酚
常用推荐退热药物之一。患儿存在以下情况时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应谨慎:
对乙酰氨基酚有引起哮喘的风险,在生命早期应用该药与年长儿哮喘的发生有关,且存在剂量依赖性,频繁使用则可增加年幼儿童哮喘发作风险。因此,对于哮喘患儿,儿科医师应在对哮喘患儿进行全面评估后使用退热药;
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依赖肝细胞药物代谢酶P450的作用,肝功能异常时使用这类药物将加重耗竭肝细胞中谷胱甘肽,影响肝细胞线粒体的功能,甚至导致肝细胞急性坏死。因此,儿童肝功能损害达到一定程度时,除病因治疗外,禁用对乙酰氨基酚,必要时可选用布洛芬退热;
对乙酰氨基酚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患儿属禁忌。
布洛芬
也是常用推荐退热药物之一。但使用时也需要注意一些特殊情况。例如:
与对乙酰氨基酚类似,布洛芬也有引起哮喘的风险,因此对于哮喘患儿用药前需进行全面评估;
布洛芬有加重肾脏损伤可能性,严重者有导致肾小管、肾乳头坏死的风险,肾功能损伤中度及以上异常以及肾功能不全患儿伴发热时,禁用布洛芬,必要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
布洛芬不能用于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患儿的解热镇痛治疗,这些患儿发热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作为解热镇痛药物,但应当注意的是大剂量对乙酰氨基酚的肝脏毒性,应及时评估、监测其不良反应及肝脏毒性;
不推荐布洛芬用于伴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血友病及其他出血性疾病患儿,必要时权衡利弊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等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退热。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在G6PD缺乏症的患儿中,布洛芬不直接引起G6PD缺乏症患儿红细胞溶血,但溶血继发肾损伤者,加用这类解热镇痛药有加重肾脏损害,甚至有发生急性肾衰竭的风险,也需要权衡风险与获益谨慎使用。
以阿司匹林为例,阿司匹林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在最新的专家共识中,不推荐阿司匹林作为退热药应用于儿童。但是共识同时指出,在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急性期时,可应用大剂量阿司匹林进行抗炎治疗,通过体温调节中枢反馈可有效治疗KD的发热,同时无需使用其他解热镇痛药。
例如:尼美舒利。2011年5月1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修改尼美舒利说明书,并禁止尼美舒利口服制剂用于12岁以下儿童;
再如,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NMPA)2020年3月17日发布的最新公告,七种安乃近制剂(安乃近注射液、安乃近氯丙嗪注射液、小儿安乃近灌肠液、安乃近滴剂、安乃近滴鼻液、滴鼻用安乃近溶液片、小儿解热栓)的药品注册证书(药品批准文号)被注销,不可再用于小儿退热。
此外,还应该注意的是,退热药物使用后多在30~60分钟体温开始下降,部分患儿如仍高热不退,亦不宜短期内重复使用退热药物,一般应间隔4小时以上;
儿童发热首先要积极查找引发发热的病因,确定后对症治疗。辅以恰当的物理降温措施,不宜盲目加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治疗。
总之,儿童出现发热时,要遵循5R原则,即:合适的病人;合适的药物;合适的剂量;合适的给药时间;合适的给药途径。
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分析病因,同时以国家相关机构的最新政策和专家共识为依据,不过于激进,也不过分保守,为患儿选择合适有效的退热药物,保证儿童安全合理用药。
审稿专家:北京世纪坛医院主任药师 袁锁中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药盾公益】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SM药盾公益(公众号:PSMChina),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