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药师提醒:观影热潮下的用药警示

发布日期:2025-02-16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药学部 龙群 林思含 辛巧璐

近年来,《哪吒2》等影视剧的热映,不仅掀起文化热潮,更意外引发公众对中医药的关注。然而,影片中艺术化处理的中药元素,若被盲目模仿,可能带来健康风险。本文结合近年真实案例与专家观点,解析影视剧用药的潜在误区,呼吁公众科学看待银幕中的中医药知识。

影视剧中的用药误区,艺术与现实的鸿沟

1.药材的“万能化”渲染

影片常将特定药材塑造成“包治百病”的神药,如《哪吒2》中三七被强调为“疗伤圣药”,却未提及其“生消熟补”的辩证用法。现实中,三七需根据体质(如血瘀或血虚)调整用法,且孕妇禁用。

2.毒性药材的浪漫化处理

马钱子、附子等有毒药材常以“以毒攻毒”的奇幻设定出现,但现实中需严格炮制与剂量控制。2024年某省中毒中心数据显示,全年接诊23例因模仿影视剧使用有毒药材的案例,其中5例为孕妇误用红花导致流产风险。

3.历史错位的误导性暗示

商周背景的影片中出现冰片(南北朝后使用)、马钱子(唐代传入)等药材,可能让观众误认为“中医药自古完整”,忽视其数千年演进过程。


药师的专业警示,三类高危人群需警惕

1.孕妇:双重生命的脆弱平衡

“何杰副主任强调,孕妇用药需慎之又慎。影视剧中活血化瘀类药材(如红花、三七)可能引发子宫收缩,增加流产风险。2024年某三甲医院统计显示,因模仿影视剧用药导致先兆流产的案例同比增长18%”。即使是外用药,也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影响胎儿发育。

2.儿童:剂量与剂型的双重风险

儿童生理特征特殊,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某医院曾接诊一名6岁患儿,因家长按影视剧中“成人剂量减半”喂服感冒药,导致呼吸抑制送医抢救。药师提醒:儿童用药需选择专用剂型,并严格遵循说明书。

3.慢性病患者:药物相互作用的隐形炸弹

长期服用降压药、降糖药的患者,若盲目添加影视剧中的“补药”,可能干扰原有治疗方案。如当归与华法林同用会增加出血风险,甘草可能升高血压。


真实案例敲响警钟

1.“古方美颜”引发的肝损伤

2024年,一名女性观众模仿古装剧用朱砂敷面“美白”,导致汞中毒,肝功能指标异常升高。朱砂(硫化汞)虽在古籍中有美容记载,但现代医学已明确其毒性。

2.“药酒养生”酿成的悲剧

某中年男性参照影视剧用乌头泡酒“祛风湿”,饮用后出现心律失常,抢救无效死亡。乌头碱中毒剂量仅为0.2毫克,而影视剧常淡化其毒性。

3.“网红药单”背后的隐患

《哪吒2》热映后,网络流传“申公豹同款打工养生包”,包含马钱子粉等危险药材。某电商平台下架相关产品前,已出现4例消费者中毒投诉。


科学用药的“四盏明灯”

1.辨证施治:拒绝“万人一方”

中医强调“同病异治”,如感冒分风寒、风热,盲目使用影视剧中的“通用方”可能加重病情。

2.循证思维:交叉验证信息

对影视剧中的药方,应查阅《中国药典》或咨询药师。国家药监局官网(https://www.nmpa.gov.cn)提供药品信息查询服务。

3.安全路径:从银幕到药柜的桥梁

药膳食疗:将影视元素转化为安全实践,如用莲藕排骨汤替代“莲藕塑身”的奇幻设定;

运动养生:借鉴“阴阳调和”理念,练习八段锦而非盲目进补。

4.紧急预案:中毒的黄金处理法则

若误服有毒药材,立即催吐并保留残留物送医。某医院统计显示,中毒后1小时内就医者存活率超90%,远超延迟救治者。


结语:让银幕照亮健康,而非阴影

影视剧是文化创意的火花,而非用药指南。正如《哪吒2》导演饺子所言:“所有选择都没有对错,关键在于如何传递价值。”观众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更需以科学为盾,以理性为矛,让中医药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利器,而非风险之源。记住:最好的“电影周边”,不是跟风抢购的药包盲盒,而是深植于心的健康素养。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