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香包古代亦称“佩囊”、“佩帷”、“容臭”、“香袋儿”、“荷包”,它是把多种具有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粉末)装入绣囊而成。
佩戴香囊的习俗在民间已流传了两千多年。香囊还是最早的外用避疫品。
《黄帝内经》:“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天牝pin就是鼻子,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疾病可以从口、鼻进入人体。
明末医家吴有性在《温疫论》中有述:“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故古人会在香囊中放入不同的药物,以期发挥辟邪气、扶正、解表、清气、祛湿、开窍等不同功效。
中药香囊源于传统医学“衣冠疗法”,中国古代民间就有佩戴香囊避除秽恶,确保自身健康的民俗习惯。
香佩法的施药方式一般有“佩、戴、着”三种。
① 覆盖于头上叫“戴”;
② 佩于身前叫“佩”或“挂”;
③ 附着于某患病部位的叫“着”。
这些方法多用于预防传染病,也有用于治疗疾病的。常用的多是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俗话说:“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
近年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等疫情先后爆发,最近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人类社会不断面临疫病带来的重大挑战。中医将各种烈性传染病、流行病的病原体,称为疫疠之气、疫疠、疫气、毒气、乖戾之气等,它们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疫病”或“瘟疫病”。SARS、MERS、埃博拉、COVID-19 等均属疫病范畴。
目前,制作香囊所选择的芳香药物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芳香化湿类
如藿香、佩兰、苍术、砂仁、豆蔻、草果等;
2、芳香行气类
如檀香、沉香、木香、橘皮、佛手、香橼、甘松等;
3、芳香开窍类
如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等;
4、芳香疏散类
如紫苏、香薷、薄荷、菊花、白芷、辛夷等;
5、芳香散寒止痛类
如肉桂、桂枝、干姜、吴茱萸、丁香、高良姜、花椒等。
香囊的组方应大体在上述芳香药物范围内,并结合病邪性质,辨证组方,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芳香性中药挥发之气味通过口鼻黏膜、肌肤毛窍,随气血经脉的循行而遍布全身,可开泄腠理、活血化瘀、宣畅肺卫、平衡阴阳,进而起到防病保健作用。
在现代研究文献中发现,香囊中最为常用的中药有艾叶、檀香、苍术、石菖蒲、广藿香等。
1、艾叶
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功效。
艾草,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产生奇特的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每年端午节前后,上海地区使用的“驱蚊方”中,艾叶可是主要成分。艾叶的烟薰防疫法也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防疫法。
2、檀香
辛,温。归脾、胃、心、肺经;具有行气温中、开胃止痛的功效。
据历史记载,檀香是华佗用来治疗肺痨和吐泻的药物之一。檀香具有抑菌作用,可用于抑制真菌和细菌,作为古代空气消毒药物之一可用于清新空气,还可加强安神效果,改善睡眠质量。现檀香挥发油已广泛应用于疣、瘢。
3、苍术
辛、苦,温。归脾、胃、肝经;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效。
古方避秽香囊中常含有苍术,而有实验证明避秽香囊可以抗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可用于预防H7N9型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因此,常被制成防感香囊。
4、石菖蒲
辛、苦,温。归心、胃经。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它的挥发油成分对人们经常出现的失眠健忘和神志昏迷以及多梦,还有心悸焦虑的不良症状,都有特别好的调理作用。
5、广藿香
辛,微温。归脾、胃、肺经。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
它的有效成分可以抑制消化道及上呼吸道病原体——鼻病毒的生长繁殖;另外,在新冠肺炎诊疗方中,广藿香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药香囊是人类从古至今都在使用的一种装载有芳香类中药的饰品,因此,佩戴香囊作为中医的一种衣冠疗法,成为了当代人们追求健康的象征。
芳香刺激可能会引起孕妇胎动不安,而对某些气味过敏的人群也容易受到刺激诱发病症,为防意外,孕妇及过敏性体质的人群不宜使用香囊。
突如其来的疫情,扰乱正常的生活。桃红柳绿的春意被忽略,繁花似锦的城市被暂停。但上海市执业药师们坚信:
花开“疫”散,让我们共同守“沪”!
审稿专家: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朱全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