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的病变主要是由炎症引起,而在疾病的全病程中都可见炎症反应,因此应用抗炎保肝药物尤为重要。
抗炎保肝药是一类具有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和增强肝脏解毒功能等作用的药物。
目前,此类药物种类繁多,临床疗效不一,副作用也不同。因此,相对明确该类药物的种类和适应证,规范该类药物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主要用药原则
① 护肝治疗不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满足抗病毒指征的慢性乙肝患者务必进行抗病毒治疗。
② 对于抗炎保肝药应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选用,以提高疗效。
③ 能少用就不多用:多数药物都要经肝脏分解、转化、解毒,如果过多地使用保肝药无疑会增加肝脏负担。因此,药物的选择应遵循简单、安全的原则,不宜同时应用过多特别是同类抗炎保肝药物。
④ 用药期间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变化,必要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⑤ 部分药物有一定不良反应,如硫普罗宁可致发热、皮疹等,用于肝衰竭时尤应谨慎并注意鉴别,以免误判误诊。
2、联合用药
不同药物其作用机制和作用位点不同,合理搭配能更好地起到保肝作用。保肝药物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而应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因、病期和病情,针对性地选择2~3种联用。
3、用药疗程
逐渐减量:一般认为,已取得疗效者,应根据病情逐渐减量、维持治疗,然后缓慢停药,以免病情反复。特别是强效降酶药物,突然停药有可能出现肝功能指标反弹,因此,建议停药时要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别停得过快。推荐应用抗炎保肝药物4~12周后根据肝功能监测结果酌情调整用法、剂量及疗程。
不能长期服用:有些患者担心病情反复,即使病情已经得到完全缓解,还继续使用保肝药,长期用药会增加肝脏负担,而且并不能预防疾病的复发。
4、谨遵医嘱
有些患者对于各种保肝药物的药理机制和副作用不太了解,在没有诊断自身肝脏是否存在疾病,以及哪种疾病之前,就自行服用保肝药物,甚至将保肝药物作为解酒、护肝药物长期使用,这样不仅对肝脏无益,还容易贻误病情,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因此患者一定要和医生密切配合,在咨询医生后必要时方可使用,以避免出现药物不对症影响疗效,或者出现不必要的毒副作用,更不能自行用药。
1、胆汁淤积性肝病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一组以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疾病,可选熊去氧胆酸(UDCA)、茴三硫、S-腺苷蛋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这些药具有利胆、保肝作用,可用于胆汁淤积性肝病。此外,很多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S-腺苷蛋氨酸有情绪调节的作用。
2、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
可选熊去氧胆酸(UDCA)、S-腺苷蛋氨酸(SAMe)。其中UDCA为FDA B类,可用于妊娠中晚期;S-腺苷蛋氨酸可作为ICP二线用药或联合治疗。UDCA联合SAMe用于重度、进展性、难治性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者。
3、过敏性疾病
甘草酸类制剂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非特异性抗炎作用,还有抗过敏作用,可用于湿疹皮炎类皮肤病。
4、胃食管反流病(GERD)
GERD除胃酸反流以外,部分还与弱酸或弱碱等异常非酸反流(如胆汁反流)有关,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是难治性GERD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胆汁反流。可考虑选用熊去氧胆酸(UDCA),其可促进内源性胆汁酸的分泌与排泄,并抑制其重吸收,可减少胆汁中有害成分的比例,进而缓解胆汁反流引起的症状如口苦等,最好联用PPI及促胃肠动力药。
5、瘙痒症
瘙痒症是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常见表现,可能与胆汁淤积的某些物质在体内蓄积影响了神经传导有关。可选熊去氧胆酸(UDCA)、S-腺苷蛋氨酸(SAMe)。
6、肾性贫血
还原型谷胱甘肽有抗氧化作用,而氧化应激反应与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低反应性有关,在血液透析前口服维生素E,或透析结束时注射还原型谷胱甘肽,可减轻静脉铁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
7、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性肝损伤
可选N-乙酰半胱氨酸(NAC)。
如果发现患者的肝脏有损伤,要积极寻找肝损伤的原因,在原因尚不清楚的情况下,抗炎保肝治疗尤为重要。因为炎症是肝病的基础,一旦控制炎症可减少肝细胞破坏,延缓肝纤维化的发展。
一旦肝纤维化形成,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肝纤维化逆转,一种是异常增生。如果一旦发生异常增生,就可能发展为肝癌。
因此积极抗炎保肝、控制炎症发展使整个治疗过程“不反弹”,不发生肝纤维化也是我们治疗的最终目的。
审稿专家:湖北省妇幼保健院 主任药师 万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