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高血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对于母亲的危险,避免血压升高后对于靶器官的损害,但同时必须考虑药物如从乳汁中分泌对于婴儿的影响。
事实上,要找到一种既对母亲降压有效,又对婴儿安全无影响的药物是很难的,实际情况往往需要权衡利弊,根据血压水平、母亲和小儿的相关危险因素来综合选择合适的降压方案!
高血压是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来进行治疗,以避免血压升高以后对于靶器官的损害,以求将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的总体危险降至最低。
高血压同样严重威胁哺乳期妇女的健康,同样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来加以控制。
但众所周知,宝妈妈哺乳,为孩子提供抗体和营养是十分重要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哺乳到孩子两周岁左右为最佳。那罹患高血压的乳母在如此长的时间内服用何种降压药物才能确保对于自己、对于孩子安全呢?困扰于此类问题的哺乳期妇女不在少数,而事实上临床对于服用降压药物是否会对乳儿产生影响缺乏相关的实验研究数据,需要根据乳母的基础水平和实际情况,权衡利弊,选择药物。
哺乳期用药的安全等级可分为L1~L5五个等级,安全性逐级下降,其中L5为禁忌级。
L1:最为安全
许多哺乳期妇女用药后没有观察到对婴儿的不良反应,在对照研究中也没有发现对婴儿存在着危险,对于婴儿危害甚微或者可能该类药物根本不能被婴儿所口服吸收。
L2:较为安全
在有限数量对乳母的用药研究中没有证据能够证实不良反应会增加。
L3:中等安全
一般没有在哺乳妇女人群中进行对照研究,但是婴儿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是存在的,或者有对照研究但仅显示有很轻微的非致命的不良反应,需权衡对于婴儿的利大于弊时才可以使用。
L4:可能危险级
临床上一般不建议使用,除非迫不得已(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案)或者利绝对大于弊时。
L5:禁忌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钙离子拮抗剂(CC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此外还有α受体拮抗剂、中枢性降压药、血管舒张剂等,以前三者最为常用。
1、ACEI类药物
极少量从乳汁中分泌,剂量很低,如贝那普利(洛汀新)在乳汁中的最大浓度仅为血浆中的0.3%,经婴儿口服吸收后的量则更低,一般都是L2级,较为安全。但该类药物在哺乳期使用的安全数据较为有限,小剂量的ACEI还可能会导致早产儿与新生儿出现低血压,此点对于临床用药不利,乳母服药后务必注意乳儿的反应。
2、ARB类药物
一般为L3~L4级的药物,危险度较ACEI高,需权衡利弊后使用,一般还是建议乳母使用ACEI类药物,除非出现不能耐受的夜间咳嗽(患者的缓激肽水平增高所致,且尤以亚洲人群为甚)的不良反应。
3、利尿剂
也是较为常用于高血压的治疗,如氢氯噻嗪为L2级别的药物。但服用此类药物后,血容量的降低可能会导致乳汁分泌量减少,事实上是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的。
4、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拉贝洛尔)
具有较高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脂溶性、较短的半衰期,乳汁中的分泌量也很少,较为安全,属于对于宝妈妈较为安全的降压药物,临床上更是以拉贝洛尔(柳胺苄心定)最为常用,其说明书提示:因为对胎儿无影响,可用于孕妇高血压!比索洛尔为L3级、索他洛尔为L4级,临床上应用于乳母较为少见。此外,β受体阻滞剂可能会导致心动过缓,必要时需对婴儿做好心电监护。还有,普萘洛尔为非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禁用于患有哮喘的乳母。
5、钙离子拮抗剂
钙离子拮抗剂中的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尼卡地平、尼莫地平属于哺乳期较为安全的药物,为L2级别,地尔硫卓则属于L3级别,安全性相对较低。硝苯地平在乳汁中的浓度很低,婴儿吸收量极少,较为安全,临床上有推荐使用,但要考虑乳母的心率问题。
6、中枢降压药
中枢降压药中的甲基多巴是可用于哺乳期的降压药物,为L2级别,安全性较高,但实际临床用药经验较少。α受体阻滞剂(多沙唑嗪、哌唑嗪、特拉唑嗪)可通过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其中多沙唑嗪和哌唑嗪为L3级,特拉唑嗪为L4级。该类药物进入乳汁的量较多,作为哺乳期妇女高血压用药的安全性不够,一般不作为首选药物。
事实上,出于伦理学方面的原因,对于哺乳期妇女服用降压药物后,药物经乳汁分泌,进而被婴儿吸收的剂量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的相关临床研究少之又少,该问题一直处于“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境地,而哺乳期妇女的实际降压需求确确实实存在。
对于生产企业而言,其提供的药品说明书作为法律性的文书,一般出于不担责任的考虑,大多不推荐乳母长期服药或者索性建议暂停哺乳。
谨记:
还是应该根据乳母的基础血压水平及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后选择药物。
如仅根据药物说明书,拉贝洛尔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但其降压效果有时并不明显,此时:
① 可以考虑联合使用安全级别较高的药物;
② 可以采取吃药前哺乳或者吃药后至少间隔4小时后才哺乳的间隔给药方式,以求将药物对于乳儿的影响降至最低;
③ 注意观察用药哺乳后,婴儿是否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如烦躁、不安、躁动、异常吵闹等),必要时及时就医。
此外,哺乳期妇女罹患高血压,除了合理安全的药物治疗之外,还应该结合必要的非药物治疗的方法,即控制体重、适量运动、均衡膳食(低盐低脂、多吃蔬果)、舒缓压力、平和心态等,以求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