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药师与30位临床医生的对话——精神科

发布日期:2025-03-30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武汉市武昌医院 药学部 张莎莎 陈佳慧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据统计,目前我国抑郁症患者已超过9500万,焦虑障碍、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患病率也逐年攀升。然而,社会对精神疾病及其治疗仍存在诸多误解,尤其是对精神科常用药物的认知不足,导致许多人担心这些药物会成瘾,甚至影响智力和生活质量。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精神科医生,一同来为大家解答疑惑!

许多患者和家属有顾虑:“精神科常用药物会上瘾吗?长期服用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这是有必要的吗?

这个问题的确是日常诊疗中很多患者及家属关心的。其实,俗语中的“上瘾”在医学中指的是药物导致的依赖,包括心理依赖(渴求药物带来的快感)和生理依赖(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精神科药物主要用于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以改善精神疾病症状。大多数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和情绪稳定剂并不会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因此,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精神类药物不会让人产生“上瘾”的欣快感。


您刚才提到了“合理使用”,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种药物,服用剂量不同、服药人群不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药物的治疗效果。那么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医生是怎样抉择的呢?


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如身高、年龄、体重、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进行充分的综合评估,按经验给予用药指导。此外,精神科是国内较早开展治疗药物监测(TDM)工作的学科之一,为了更好适应患者个性化治疗,医生也会通过对患者体内药物、生物标记物等进行监测,持续优化治疗方案。除怀疑中毒患者应采血急查,或者部分药物需在峰浓度采血等情况外,医生通常在药物固定剂量治疗5-7个半衰期后进行采血获得稳态浓度。

但有些患者反映停药后出现不适,甚至病情加重,这是不是说明他们已经对药物产生依赖了呢?

这种情况大多数是由于疾病本身的特点导致,而非药物成瘾。精神疾病往往是慢性、复发性疾病,药物的作用是控制症状,而不是彻底根治。一旦突然停药,可能会导致病情复发或“反跳现象”(症状在短时间内加重)。此外,部分药物确实需要逐步减量,以避免戒断反应。例如,苯二氮卓类药物(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用于短期缓解焦虑和失眠,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依赖性,因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对于需要长期服用精神科药物的患者,你有哪些用药建议呢?

精神科药物的治疗通常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耐受性及治疗反应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2. 规范化用药:遵医嘱服药,切勿擅自增减剂量或突然停药。

3. 定期随访:定期复诊,医生会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4. 生活方式调整:合理作息、规律运动、心理支持等可辅助药物治疗,提高疗效。


本期我们与精神科医生探讨了精神科药物的成瘾性及其合理使用,相信大家对精神科常用药物的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科学管理,合理用药不会导致成瘾,而是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和适应社会。希望大家能够摒弃偏见,以更加科学的态度看待精神科药物。如果您有更多关于精神科用药的问题,欢迎留言!



审稿专家:武汉市武昌医院 药学部 张春霞

作者:武汉市武昌医院 药学部 张莎莎 陈佳慧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