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到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过后,气温会逐渐并持续升高,进入伏天,气压降低,湿度增大,人们常会出现头晕、困倦疲乏、食欲不振等情况。若长时间处在空调房中,会使汗孔闭塞,导致汗液蒸发过少,体温的调节出现障碍更易致身体出现不适感。
因此,暑湿当令,适当的防暑祛湿对于安然度夏有一定的帮助,而香薷是夏季常用的一味药食同源的防暑湿中药。
香薷是唇形科植物石香薷或江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前者习称“青香薷”,后者习称“江香薷”。其中产于江西的江香薷属道地药材,产量最大,穗多、质优。香薷原植物(下图左)全身被有白色绒毛,茎表面黄绿色或紫红色,有明显节;长卵形或披针形叶片,暗绿色或黄绿色;穗状花序,淡紫红色或灰绿色。饮片(下图右)一般在茎叶茂盛时期采割,除去杂质,阴干;方柱形茎,表面黄棕色,近基部呈棕红色,易折断;叶多脱落或皱缩。
香薷味辛,微温;归肺、胃经;具有发汗解表、和中利湿的功效,用于治疗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等。“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香薷是夏月解表之要药,功效与麻黄相似,因其主要治疗夏季所受风寒暑湿,常在夏日使用,故称“夏月之麻黄”。
主要含有挥发油类、黄酮类及香豆素类等多种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香薷具有抗病原微生物、解热、镇静、镇痛、抗炎、抗氧化、抑制肠肌收缩等作用,临床常应用于暑湿证、暑湿高热引起的夏季发热、急性肠炎、菌痢、湿疹、空调外感病等。
香薷饮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香薷、厚朴、白扁豆三味药组成。三药合用,外解表寒,内化暑湿,对治疗夏天外感风寒或因贪凉食用冷饮而致内伤暑湿所引起的暑湿感冒效果明显。在古代,香薷饮是富贵人家夏天常备的解暑汤。《红楼梦》中提到:黛玉伤心大哭,心里一烦恼,方才吃的香薷饮解暑汤便“哇”的一声都吐了出来。
日常做法:
选干净的或新鲜的香薷10克左右,配以厚朴和捣碎的炒白扁豆各5克,加沸水冲泡,浸盖30分钟至1小时,放凉后代茶饮。
加味方剂:
1、新加香薷饮:香薷 6 克,金银花 9 克,鲜扁豆花 9 克,厚朴 6 克,连翘 6 克,可用于暑湿初起复感风寒。
2、香薷汤:香薷 60 克,炙甘草 15 克,白扁豆、厚朴、茯神各 30 克,可用于感受暑湿,饮食不节,脾胃不和。
3、四味香薷饮:香薷 10 克,厚朴、扁豆各 5 克,黄连 3 克,可用于感冒暑气,皮肤蒸热,头痛头重,自汗肢倦,或烦渴,或吐泻等。
4、变通香薷饮:香薷 8 克,金银花 12 克,连翘 12 克,黄芩 9 克,川连 5 克,可用于风热感冒,热毒壅盛。
此外,人们还常用香薷煮粥服用或者直接泡茶引用,既可预防中暑,又能增进食欲。
香薷属辛温之品,若身体表虚汗多,不宜使用!
审稿专家: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朱全刚、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市正骨医院 林静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