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天麻钩藤饮被刊载于《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中,其作者为著名医家胡光慈。这在中医学界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足以被载入高血压治疗的史册。
今天我们就从中西医不同的角度来详细了解这个天麻钩藤饮是如何搞定高血压的。
——《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
天麻 9g、钩藤12g、生决明18g、山栀 9g、黄芩9g、川牛膝 12g、杜仲9g、益母草9g、桑寄生9g、夜交藤 9g、朱茯神9g。
水煎,分2—3次服。
【功效】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方证】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头痛,眩晕,失眠多梦,或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高血压病、急性脑血管病、内耳性眩晕等属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者。
中医学里面,本来就没有高血压这个概念,在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分析之后,中医围绕高血压这个症候,总结出了不少致病的机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肝阳上亢、肝风上扰。如何理解?
原来这高血压之人,往往有头晕、迷糊、头痛的症状。而这样的症状,古人称之为肝风内动。什么意思?你看窗外的世界,是否有风,我们只能通过树枝、花草的摇摆才能得知。同样的,这肝风也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不过,人们在肝风的作用下,出现了头晕、迷糊、头痛的现象。它们就像花草摇曳一般提示我们,身体里一定是有风。
那么,这体内的风,是从哪里来的呢?古人觉得,肝,五行属木,最易受风的影响,所以这风就是和肝有关。因此,古人称之为“肝风”。
这肝风是怎么刮起来的呢?大体有两个因素:
第一:就是患者郁怒忧思、气郁化火,燥而生风。
第二:就是肝肾亏虚,阴精不能制衡肝阳,导致肝阳上亢,进而生风。肝风一来,我么就眩晕、头痛。肝郁化火,热扰神明,我们会随之而失眠。阴虚有热,我们就会舌红苔黄。
了解完这个中医的致病机理后,我们再看看天麻钩藤饮是如何治它的。
天麻和钩藤——主要负责息肝风。天麻,自古被认为是“治风之神药”,善于治疗头晕目眩。其中的钩藤,能平肝风而清肝热。两者配合,肝风得止。
生决明——“为凉肝镇肝之要药”,专门负责潜肝阳。
山栀和黄芩——都能清热泻火,专门负责清肝火。
上述五味药,有的能息肝风,有的能潜肝阳,有的能清肝火。我们的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象,就能得到很好的扭转。
桑寄生和杜仲——这两味药都是补肝肾的。能够扶正固本,断绝肝风内起的根源。
朱茯神和夜交藤——这两味药能养心安神,帮助我们改善因为肝阳上亢、扰动心神而出现的失眠问题。
益母草和川牛膝——两味药锦上添花。一个是活血利水,一个化瘀而引血下行。引血下行对高血压患者而言有什么意义?这一点,源于中医对高血压的特殊认识。《金匮翼》里说:“肝厥头痛”。还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也有“脑充血”之论。也就是说,在中医看来,高血压和肝气横逆,血逆上行于脑有关系。所以,我们用牛膝,把壅滞在上面的血导引下来。
由此可见,这天麻钩藤饮,的确是一张治疗高血压的好方。它能活血行瘀,能安神助眠,能清肝火、平肝阳、除肝热,十分周全。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者用之,最有效。更是体现了当代中医临床专家们的杰出智慧。
西医里,调控血压的经典途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研究比较深入和透彻的机制,临床的主要降压药物也大都归于此系统。该系统的PRA能使血管紧张素原转变成AngⅠ,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作用下,进一步形成AngⅡ,并刺激肾上腺,刺激ALD分泌。因此,对RAAS的各个环节进行干预,是降低血压的有效方案。
基础研究发现,天麻钩藤饮的主要药物天麻、钩藤均具有降压作用。天麻能够降低AngⅡ和ALD水平,抑制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R)的表达,有效干预RAAS。另外天麻还可以舒张血管,增加血管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NO)的产生,发挥降压作用。钩藤也具有降压作用,研究发现钩藤能够改善氨基酸代谢,抑制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化,抑制氧化应激,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同时,钩藤还可以通过调节离子通道、NO/可溶性鸟苷基环化酶/环鸟苷单磷酸、内皮源性舒张因子、G蛋白偶联受体,发挥降压作用。
本研究证实,天麻钩藤饮联合西药能显著降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比单纯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的降压疗效更好,而且还能显著改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的头晕头痛、急躁易怒、口苦口干、目赤面红等症状,而单纯应用西药是不能有效改善上述症状的。
另外,天麻钩藤饮结合西药能明显降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AngⅡ和ALD水平,与单纯应用西药相比,其降幅水平更显著。
综上所述,天麻钩藤饮是经临床实际证明有效的降压方剂,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其机制与抑制RAAS相关。
天麻钩藤饮是现代中医人创制新方效方的成功典范。在临床应用中,天麻钩藤饮可与西药的降压药联合使用,达到减少副作用,更好地缓解临床症状,协同降压的目的。在新药开发中,如果采取天麻钩藤饮的构思方式,以中医辨证为主,适当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可能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