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百年老药,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非常明确。小剂量(75~100mg)阿司匹林是国内外公认的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药物。但是,极少数人服用后出现胃出血等毒副反应也是相对明确的。
三七是人参家族的一员,“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本草纲目拾遗》)。三七能活血化瘀清血浊、去瘀生新通血脉,通俗说法是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三七的作用甚至被认为“堪比阿司匹林”。与阿司匹林不同,三七并不会出现胃出血等毒副反应。那么,真的如此吗?
1. 成分及作用的比较
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是1899年由拜耳公司开发的解热镇痛药。50多年前,又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作用机制明确且公认,小剂量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阻断血小板TXA2合成,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发挥抗血栓作用,可作为房颤、脑梗死、心血管高度危险因素(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无症状心肌缺血等)的一级预防,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超过250项大型临床试验证实心、脑和外周血管疾病病人应用阿司匹林可减少各类血栓事件23%。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的根,富含皂苷、氨基酸、黄酮、生物碱等成分。一千年前古人就将三七作为“止血神药”,其止血而不留瘀,从最初用于动物虫蛇咬伤,拓展至外伤、战伤。三七富含的氨基酸是主要止血成分,云南白药就是以此作用研制而成。
近代发现三七既可止血,又可活血散瘀,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此外还可补血。这种看似“对立、矛盾”的作用,与三七中富含的皂苷有关。由Rg1、Rb1等70多种皂苷组成的三七总皂苷,具有活血散瘀、补血作用。血塞通、血栓通的成分就是三七总皂苷。
与阿司匹林对应的三七活血散瘀作用(消散已凝结的瘀血,即抗血小板聚集)报道集中于国内文献,文献数量虽多,但多为小样本量临床经验总结、大同小异,缺乏科学的循证医学研究(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综合现有文献,三七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起抗血栓作用。
虽然有文献发现单用三七总皂苷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与阿司匹林相当,但是,尚无文献认为三七或三七总皂苷能替代阿司匹林,而是认为三七或三七总皂苷可改善阿司匹林抵抗(并非所有的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后都能获得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病人的预后,辅助阿司匹林协同使用,增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疗效。
2.毒副反应的比较
阿司匹林的毒副反应是胃肠道症状和出血倾向。其口服后可能造成黏膜上皮细胞层完整性丧失,黏膜屏障被破坏,因此不建议用于胃出血高危人群。但是,心脑血管血栓类疾病高危人群,使用阿司匹林利远大于弊,通常医生会同时加用奥美拉唑来保护胃粘膜。此外,血小板低或者血友病(易出血)、痛风(易导致尿酸堆积)、哮喘、甲亢(易导致过敏)引起高热的病人不宜服用阿司匹林。
三七在历代本草文献和《中国药典》中,均为无毒药。但是,随着现代临床使用的增加,三七的毒副反应报道陆续增多,比如口干、头昏、失眠、恶心、呕吐、出血倾向(痰中带血、鼻、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甚至诱发食管炎、过敏性药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肝肾损伤等。此外,月经期间不宜服用,易致出血过多。过敏体质者慎用,人参过敏者禁用。
3.三七能替代阿司匹林吗?
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结果已得到国内外公认,起效快,一级、二级预防均使用。而三七的作用多集中于临床经验总结和传承,疗效研究均局限于小样本研究,实验设计方法也并未采用公认的、科学的临床试验方法学。三七相对起效缓慢,很少用于二级预防。现有证据尚不支持三七替代阿司匹林的结论。
此外,三七仍需辩证服用,不适宜的人群、不适宜的用法用量、随意服用,不仅起不到预想中的疗效,还有可能产生毒副反应。因此切不可将三七粉作为保健品使用,应遵医嘱使用。
一审:上海市中医医院 张力超
二审: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张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