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华/
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写道“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然而,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却最希望挑着麦芽糖的货郎的声音飘过,“卖麦芽糖喽”伴随着他手里的打击乐器一般的铁器敲击物,“锵,锵锵……”便能把声音拉得很长,穿透了整条小巷。麦芽糖的甜味便在我们这一群小孩的舌尖跳跃,三三两两地从古厝里跑出,像音符落在五线谱般,跳跃在货郎架的周围。他便打开货郎架上遮盖的纱布,用手里的敲击铁器从一大段盘绕的麦芽糖上,敲下一小块麦芽糖,递给孩子们。只是那时穷,三餐之外并没有多余的钱可以让我们满足这奢侈的欲望。我们在日常的小日子里便盼望,哪一家的牙膏用完了,便可以拿空空的牙膏壳去换那一小段甜甜的麦芽糖。麦芽糖,对于童年的我们来说,就是自然之甘的甜蜜礼物。小心咬上一口,那丝拉得长长的,麦芽糖里包裹的芝麻炒花生更加强了味蕾的满足,喷喷香,甜蜜蜜。
食物,是保留记忆的最佳方式。梅全喜教授分享的《本草纲目》饴糖缓急止痛药物故事既增加了中医药的知识,又把我带回到童年时光。
饴糖最早以“餦餭”之名见于先秦《楚辞》:“粔籹蜜饵,有餦餭些。”而以“饴糖”之名作为药物始见于《名医别录》,《伤寒论》中则以胶饴为名。“饴”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米煎也”,用米或麦芽制成的糖浆,“饧”指糖稀,用麦芽或谷芽熬成的饴糖,汉之后多沿用“饴糖”一词作为正名。
小时候,如果能吃上一块高粱饴糖,那是很满足的。也许,只有过年父亲从部队回家时,才能在一盘硬果糖中挑挑拣拣,霸占那么一颗软糖。咬一口,还有高粱青涩的香。有时心软,想把高粱饴糖给弟弟,又不舍得。就咬一半,两个孩子都欢天喜地地共享那么一块软糖。那样的满足感是现在衣食充足的孩子所未能体验到的。所以说,家庭教育中,要让孩子的欲望延后,得到时他才能感到幸福感。我在观看电影《绿山墙的安妮》中,还感受到,让孩子从小付出力所能及的劳动,再给她礼物,或者出门参加户外活动和社交活动,能更有利于她的成长。
元代《汤液本草》明确将胶饴和饴糖区分开来,认为“色紫如琥珀”者为胶饴,而“色白而质干”者为饴糖,二者中只有胶饴入药。
《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了“饴糖,别名麦芽糖。”其认为古籍中记载饴糖即麦芽糖,是由于在古时并没有纯化技术,导致饴糖与麦芽糖同物异名 。
生活中,经常有孩子久咳不止,听着让人心疼。大人孩子晚上都睡不好觉。怎么办呢?俗话说“良药苦口”,但是苦涩的药并不是孩子喜欢的,也许大人也不喜欢。所以小时候总听大人说:“闭上眼睛,捏上鼻子,把药一口干了。”这豪情,赶得上武松过景阳冈降服吊睛白老虎了。孩子哪有那个力量呢?好不容易把药连哄带骗灌进去了,又反胃吐出来了。所以,《本草纲目》的故事里记载了一个偏方:饴糖萝卜饮。新鲜白萝卜榨汁,取其汁40毫升备用。再将饴糖放入碗中,加水3~4匙,放置锅上蒸至饴糖完全化开时取出,然后趁热倒入萝卜汁,搅拌均匀即可饮用。具有健脾、和胃、消胀的功效。我却更喜欢饴糖大米粥。或者说,在煮好的米汤里放入饴糖,调匀食用,味道很好。这个偏方,对于治疗小儿咳嗽,是有很明显的疗效的。米汤的流动性和饴糖融合,倒在奶瓶里吸食,很方便。如果有哪个文创能够把这个偏方制作成奶瓶饴糖米汤饮,一定是很受欢迎的早餐奶。因为,现代的孩子喜欢自己一直是受宠的孩子。
饴糖酶法生产衍生出的低聚异麦芽糖可促进人体内双歧杆菌生长繁殖,双歧杆菌对肝脏及人体代谢具有保健作用,能产生有机酸、抑制肠道腐生菌生长、改善维生素代谢、防止便秘及提高免疫机能。饴糖及其衍生物越来越多地用于生产保健食品。还能用于食品调味,汉魏时期的《与群臣诏》中有“新城孟太守道,蜀猪肫鸡鹜,味皆淡,故蜀人作食喜着饴蜜,以助味也”的描述,可见三国时饴糖已作为调味品被使用。
有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说,不是说饴糖可以缓急止痛吗?这个功能,我也是在看本草的故事时才学到。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了《集异记》中收载的这个故事。
唐故赠工部尚书邢曹进,是肃宗至德年间以来,黄河以北最强健有力的将领,他在一次讨伐叛贼的战事中被一支箭射中眼睛,身边的人急忙给他拔箭,可是箭头却留在了眼睛里,不易拨出,痛了好几天。有一天,一个胡僧来到门上乞讨,邢曹进发现他就是在梦中人。连忙问他,梦中说的米汁是何物呢?胡僧说:“可用冷的饴糖汁灌注伤处”,家人这样照做之后,邢曹进马上感觉到伤口处有一股清凉感,疼痛酸楚感立即消失,至深夜时伤口处有痒痒感觉,立即再用钳子夹住箭头轻轻一拔,箭头就拔出来了,过了10余日伤口就全好了。这里应该是借助饴糖的缓急止痛和润滑的作用而拔出箭头的。
这个故事非常神奇,也许那个胡僧是个神仙也说不定。考察民间故事,会发现很多神仙开始都是治病救人的凡人,后来才修成神仙的。感谢神仙留下来的方子,让我们的中药变得好吃,还方便制作。
中国是最早制作饴糖的国家,而饴糖是人工制作的第一种糖。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记载,将饴糖制作分为“制蘖”和“熬糖”,制蘖为收集萌芽的谷物,制糵的原料有大麦、小麦与谷子,糵有白色和绿色之分。熬糖所用为白芽,且需晒干成粉。米类则以糯米与小米优先,炊米的方法可采取煮蒸,待温度降低后再加入糵粉。饭化时要注意保温,时间则要根据季节变化、温度差异进行调整。熬汁应以小火慢熬。熬制好后的饴糖形态稠厚,呈琥珀般的紫色。
这个过程我并没有体验过,只是陶醉在麦芽糖的甜蜜中,借用好朋友制作饴糖和麦芽糖的图一晒。(文章图片由月宁提供)
参考文章:
1、梅全喜团队PSM药盾公益
《本草纲目》药物故事:饴糖缓急止痛
搜索查看:https://mp.weixin.qq.com/s/pVhPV2euE3i9GWFMqURa7Q?token=2095466397&lang=zh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