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人们对防治高血压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反映高血压防治状况的重要评价指标。
高血压的定义: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
原发性高血压多常见于中老年人,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程常长达数年至数十年。期初较少出现症状,约半数患者因体检或其他疾病测量血压后,才偶然发现血压升高。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心悸,如发生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即靶器官功能性损伤或器质性损伤,则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主要并发症是心、脑、肾、眼及血管受累的表现。
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取决于心血管风险评估水平,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血压仍超过140/90mmHg和(或)目标水平的患者应给予药物治疗。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五类,以及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配比复方制剂。此外,α受体阻滞剂或其他种类降压药有时亦可应用于某些高血压人群。
根据患者血压的节律特征来确定服药时间,可有效降压并纠正异常的血压节律,减少心血管时间风险。
人体血压存在明显的昼夜波动特征:早晨9时至11时和下午16 时至18时达最高值,18时后又呈缓慢下降趋势。次日凌晨2时至3时达最低值,清晨清醒前又开始回升。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发现,24h内血压变异程度最大的时间段是在清晨,即从睡眠状态转为清醒状态并开始活动时,血压从相对较低的水平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到较高的水平,甚至达到一天内最高的水平。
杓型血压:
一般以夜间血压比白天血压下降幅度 ≥ 10%~20% 表示血压昼夜节律正常,呈“双峰一谷”型。
非杓型血压:
若夜间血压下降的趋势变小,全天血压曲线趋于平缓,夜间血压下降<10%表示昼夜节律异常。
对于杓型血压,应选择在上午7时和下午14时两次服药为宜,使药物作用达峰时间正好与血压自然波动的两个高峰期吻合;
而对于非杓型血压,应于晚上睡前服药,有助于非杓型血压向杓型血压的转化;
一天服用一次的控、缓释制剂多在上午7时给药效果最佳;
利尿剂应于清晨服用,避免夜间排尿次数过多,影响休息和睡眠;
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等)因会引起体位性性低血压,故常在睡前给药。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和患者的自我管理非常重要,包括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减少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
1、控制体重:将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内( BMI:18.5~23.9 kg/m2,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建议所有超重和肥胖患者减重。体重降低对于血压管理、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左心室肥厚均有益。
2、限盐摄入:膳食中约80%钠盐来自烹调用盐和各种腌制品,所以应减少烹调用盐,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g。
3、补充钾盐:每日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4、减少脂肪摄入:减少使用油摄入,鼓励摄入单不饱和脂肪酸,少吃或不吃肥肉和动物内脏。
5、戒烟少酒。
6、增加运动: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心血管调节适应能力,稳定血压水平。
7、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态平衡。
8、降压药可控制但不能治愈高血压,必须坚持长期治疗来控制血压及预防对身体多个系统的损害。
9、测量血压前半个小时内应禁酒、禁烟、禁咖啡,安静环境下休息至少5分钟,取仰卧或坐位测血压。
10、没有医生建议的情况下,不能随意开始或停止服药或改变剂量。
11、高血压患者出现胸闷、气短、运动耐量下降时应及时就医。
12、新加用降压药的患者若出现相应不良反应(如面部潮红、脚踝水肿、高钾血症、干咳等)且不能耐受时,应及时就医。
审稿专家:广东省药学会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 袁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