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本草纲目》故事:升麻升阳解毒

发布日期:2024-08-29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袁伟彬 梅全喜

升麻的故事

[时珍曰]“一人素饮酒,因寒月哭母受冷,遂病寒中,食无姜、蒜,不能一啜。至夏酷暑,又多饮水,兼怀怫郁。因病右腰一点胀痛,牵引右胁,上至胸口,则必欲卧。发则大便里急后重,频欲登圊,小便长而数,或吞酸,或吐水,或作泻,或阳痿,或厥逆,或得酒少止,或得热稍止。但受寒食寒,或劳役,或入房,或怒或饥,即时举发。一止则诸证泯然,如无病人,甚则日发数次。服温脾胜湿滋补消导诸药,皆微止随发。时珍思之,此乃饥饱劳逸,内伤元气,清阳陷遏,不能上升所致也。遂用升麻葛根汤合四君子汤,加柴胡、苍术、黄芪煎服,服后仍饮酒一二杯助之。其药入腹,则觉清气上行,胸膈爽快,手足和暖,头目精明,神采迅发,诸证如扫。每发一服即止,神验无比。”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三卷升麻“发明”

中文释义

关于升麻的升阳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个他自己亲自治疗的一位内伤元气,清阳陷遏,不能上升所致的病例:

一位喜欢饮酒的人,在冬天风雪交加的日子里拜祭逝世的母亲而受凉感冒,肠胃亦受寒,没有姜、蒜等温性食物食疗调理,延至盛夏酷暑时节,饮了太多凉水,加上心情郁闷,又因腰部疼痛,牵引至右胁,上至胸口,不能活动,只好卧床休息。同时出现大便泄泻,里急后重,时时都想上厕所,十分痛苦,小便次数也多,还经常出现吞酸、吐水,有时候会出现阳痿,四肢逆冷,面色苍白,喝点酒就有一点好转,烤一下火或者保暖身体也会缓解症状。但是一旦受寒或者吃了冰冻的或寒凉的食物,或者过度劳累,或者房事之后,或者发怒,或者饥饿时,即刻就会引起这些病症复发。病情好转时,像是无病之人一样,但发作严重时一天发作数次。多方寻医治疗,遍服温脾、胜湿、滋补、消导等多种中药,效果皆不显著,有时候偶有一点效果,但随即又复发。病人感觉十分痛苦,几经周折终于找到李时珍诊治。时珍利用中医的四诊技术认真检查了病人,并经过中医的八纲辨证认为这个患者是因饥饱劳逸失常,内伤元气,清阳陷遏,不能上升所致也。便用了以升麻为主药的升麻葛根汤合四君子汤,加柴胡、苍术、黄芪煎服,服药后再饮酒一二杯以助药力。病人感觉到当中药一进如肚子里就有一股清气上来了,顿时胸膈爽快,手脚回暖,头目清醒明亮,神采焕发,各种病症一扫而光。连吃几剂后患者复发次数明显减少,而且每次复发时服一剂中药就能见效,连李时珍自己都发出感叹:这个药物的疗效真的是神验无比!

升麻得名

升麻之名始见于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又名“周升麻(《名医别录》)”、 “鸡骨升麻(《本草经集注》)”、“鬼眼升麻(《本草品汇精要》)”等。时珍对其命名解释说:“其叶似麻,其性上升,故名。按张辑《广雅》及《吴普本草》并云:升麻一名周升麻。则周或指周地,如今人呼川升麻之义。”并继续解释说∶“今人惟取里白外黑而紧实者,谓之鬼脸升麻。” 陶弘景曰: 今惟出益州,好者细削,皮青绿色(好似鸡骨),谓之鸡骨升麻。”《本草品汇精要》载: “叶似麻叶而青……多孔,其孔如眼,用引诸药上升,故俗谓之鬼眼升麻也”。可见升麻的命名既与其功效有关,又体现其形态之特征,还与其产地也有一定关系。

药用历史

升麻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其:“味甘,辛。主解百毒,杀百老物殃鬼,辟温疾、障邪毒蛊。升麻最初是作为清热解毒之药,主要用于热毒病证。其药性以沉降为主。

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增补了升麻“味苦,微寒,无毒”的药性,以及“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的主治病证。

五代·吴越日华子《日华子本草》增补了升麻“安魂定魄”的功能,以及“游风肿毒,口气,疳 ”方面的主治病证。

金元时期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首倡升麻之升举阳气功效,李东垣《脾胃论》,将“升举阳气”之功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认为升麻功能“升胃中清气”“为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引经药。”认为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补,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后医家多用其“升举阳气”之功,其“清热解毒”之效渐被遗忘。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素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明代医家多传承升麻药性以升浮为主的观点。

清代医家则兼用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之功,认为升麻既具有沉降药性,又具有升浮药性,这一演变历程为后世深化对升麻升降浮沉药性的理解奠定了理论基础。近现代基本上是沿用了清代的功效。

品种来源

据《中国药典》记载,现今药用升麻主要来源为毛茛科升麻属植物的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根茎。

但历史上升麻的品种来源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据有人考证,升麻的基原植物最早为兴安升麻,魏晋时期为升麻,南北朝至唐朝时期为升麻和兴安升麻,北宋《本草图经》记载的为类叶升麻,明清时期为升麻、兴安升麻,历代本草都强调以四川产的植物升麻Cimicifuga foetida为佳,民国时期升麻的基原植物主要为升麻和兴安升麻,大三叶升麻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才作为药用并收载为药典品种。

在古代及现代,单穗升麻、类叶升麻已有作升麻应用的历史,单穗升麻、类叶升麻与药典品种升麻在化学成分及功效上皆具有相似性。类叶升麻与升麻的植物形态及功效相似,古人不具备系统的植物分类知识,故致植物类叶升麻与升麻不分;单穗升麻在我国分布广泛,其植物形态及根茎药材性状特征与药典品种极其相近,随着近代植物分类学知识提升和人工选种栽培后,近代才把类叶升麻、单穗升麻与药典升麻严格区分开来。

鉴于类叶升麻和单穗升麻两者在化学成分组成和功效上都与药典品种极其相近,且分布广泛,与药典品的植物形态也相近,极难区分,古代、现代都是有可能存在与药典品种混用的情况,故有人建议将其收入到药典品种之中。另有华麻花头、异叶泽兰、落新妇在历代本草及现代民间及地方有作升麻药用的历史,应当注意区分。

鉴别区分

《中国药典》收载了三种来源的升麻,它的外观性状为不规则的长形块状,多分枝,呈结节状,长10~20cm,直径2~4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有坚硬的细须根残留,上面有数个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沟纹;下面凹凸不平,具须根痕。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有裂隙,纤维性,黄绿色或淡黄白色。气微,味微苦而涩。

品种及产地

西升麻

又名:川升麻(《纲目》),为植物升麻的干燥根茎,呈不规则块状,分枝较多,茎基直径0.4至1cm,细根较多,断面灰绿色,稍具粉性。气微,味较苦。主产陕西、四川、青海、云南。此外,贵州、新疆、河南等地亦产。

北升麻

又名:窟窿芽根、苦老菜根。为植物兴安升麻的干燥根茎,分枝较多,茎基较密,断面微带黄绿色,髓部中空黑色。气微,味较苦。主产辽宁、黑龙江、河北、山西。此外,湖北、内蒙古等地亦产。

关升麻

为植物大三叶升麻的干燥根茎,呈不规则块状,多分枝或结节状,表面暗棕色或黑棕色,有时皮部脱落,可见网六筋脉,上有数个圆洞状茎基。质坚而轻,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平坦,有裂隙。气微,味微苦。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地方习用品

同属植物单穗升麻的根茎

曾在东北及四川等地作升麻药用。根茎较小,长8~15cm,直径1~1.5cm。表面棕黑色或棕黄色,茎基直径0.7~1.5cm,下面有多数须根及根痕。

菊科植物华麻花头的根

曾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常作升麻药用,习称“广东升麻”。根圆柱形,稍扭曲,长5~15cm,直径0.5~1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色。质脆,易折断,断面浅棕色或灰白色。

虎耳草科植物落新妇的根茎

曾在甘肃、陕西部分地区民间作升麻药用,习称“红升麻”。根茎呈不规则长块状,有数个圆形茎痕及棕黄色绒毛,外皮棕色或黑棕色,凹凸不平,有多数须根痕。断面白色,微带红色。

功效

现代中医认为,升麻归肺、脾、胃、大肠经。性味辛、微甘,微寒。功能主治为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

现代研究中,许多医家提出了升麻的功用随剂量的多少发生变化。

大剂量(15g)有清热解毒之功,此时其升发作用反不明显,但不可单味使用。

而小剂量(3-6g)有升阳举陷、发表透疹之功。升麻、柴胡若用6-9g,能发散肌表。重用柴胡、升麻,则反无此功矣。

配伍应用

升麻配伍不同的药物以达到不同的功效,充分发挥了药物配伍的优势,使升麻达到“主升(升举清阳)”与“主降(清热解毒)”的双重作用。升麻常见的配伍应用如下。

1. 治疗感冒

①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发热、头痛等症,可与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等同用;

②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者,常配伍麻黄、紫苏、白芷、川芎等药,如十神汤;

③若外感风热夹湿之阳明经头痛,额前作痛,呕逆,心烦痞满者,可与苍术、葛根、鲜荷叶等配伍,如清震汤。

2. 治疗麻疹

①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常与葛根、白芍、甘草等同用,如升麻葛根汤;

②若麻疹欲出不出,身热无汗,咳嗽咽痛,烦渴尿赤者,常配伍葛根、薄荷、牛蒡子、荆芥等药,如宣毒发表汤。

3. 治疗大头瘟(痄腮)

①风热疫毒上攻之大头瘟,头面红肿,咽喉肿痛,常与黄芩、黄连、玄参、板蓝根等药配伍,如普济消毒饮;

②痄腮肿痛,可与黄连、连翘、牛蒡子等药配伍,如升麻黄连汤。

4. 治疗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诸症

①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脏器脱垂,多与黄芪、人参、柴胡等同用,以补气升阳,如补中益气汤;

②若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之喘息,又常以本品配柴胡、黄芪、桔梗等同用,如升陷汤;

③治疗气虚下陷,月经量多或崩漏者,则以本品配伍人参、黄芪、白术等补中益气药,如举元煎。

5. 治疗风热蕴毒之证

温毒发斑,常与生石膏、大青叶、紫草等同用;风热蕴毒之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多与生石膏、黄连等同用,如清胃散。

药膳应用

升麻可鲜食,也可用幼茎经制作后食用,清香爽口,略带苦味。幼叶亦可作凉拌菜,炒菜或主食菜馅,且有较高的食疗价值。人们常用升麻泡茶、煮粥、煲汤,既可享受其独特的口感,又能起到升阳发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升麻药材用于食疗药膳的方法较多,下面介绍几种:

升麻炖大肠

将猪大肠洗干净以后,灌入升麻和黑芝麻,然后在清水之中加入姜、葱和黄酒将大肠煮烂,有非常好的润肠通便效果。

升麻参芪粥

将适量升麻和人参、黄芪、山药、粳米一起煮粥食用,可以达到补益气血的功效,特别是对于老年便秘效果非常不错。

升麻黄芪炖鸡肉

升麻9克,黄芪15克,鸡1只(约750克),将鸡去内脏洗净后,腹内纳入升麻、黄芪,加水1碗半,上笼旺火蒸熟,食肉喝汤,1日2次,功能补益气血,升提阳气。

升麻蒸鸡蛋

取一个鸡蛋,将其顶端钻一黄豆大小的圆孔。将升麻药粉15克放入蛋内搅匀。密封蒸熟。每日1次,一般服用7日为一个疗程,可很好的改善子宫脱垂症状。

综合利用

用于保健品

可以将升麻提取物制成保健品如升麻茶、升麻蜜饯等供人们食用;

用于化妆品

可以将升麻提取物添加到化妆品中以起到美容养颜的作用。

用于动物饲料

升麻提取物具有抗菌作用及抗炎作用,故其提取物和升麻植物的叶也被用于添加到动物的饲料中,可以预防动物的多种疾病。常规的用量为马、牛每天15~45g;骆驼每天30~60g;羊、猪每天3~10g;兔、禽每天1~3g。

化学成分

升麻根茎含升麻碱、水杨酸、鞣质、树脂、咖啡酸、阿魏酸、异阿魏酸、升麻苷、升麻醇木糖苷等,兴安升麻根茎含升麻素、生物碱、糖类、树脂苷、异阿魏酸、阿魏酸和咖啡酸, 尚分离得β-谷甾醇、升麻醇、升麻醇木糖苷、兴安醇,大三叶升麻含生物碱、升麻素、升麻苷、升麻醇木糖苷、异阿魏酸等。

药理作用

1. 镇静、解热作用

升麻和单穗升麻提取物可使动物的活性减少,升麻提取物能对抗樟脑或士的宁引起的惊厥。并可降低大鼠正常体温,对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所至的大鼠发热有解热作用。

2. 抗菌作用

升麻对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抗菌作用。对许氏黄癣菌、奥杜央小芽孢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和红色表皮癣菌等真菌有抑制作用。

3. 有抗炎、镇痛作用

对大鼠角叉菜胶或右旋糖酐所致脚肿胀均有消炎作用,小鼠灌胃,能明显抑制醋酸所致扭体反应,对小鼠有镇痛作用

4. 降压作用

升麻可抑制心脏,减慢心率,降低血压。所含升麻苷有降压作用。

5. 护肝作用

升麻的甲醇提取物及升麻醇木糖苷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动物肝损伤有抑制作用,能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谷丙转氨酶的升高。

6. 抗凝和止血双重作用

升麻提取物在体外能延长牛凝血酶凝聚人纤维蛋白原的时间,显示较强的抗凝作用。升麻在炒炭前后均能缩短出血时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凝血时间,有明显的止血作用。

7. 其他作用

升麻还有升高白细胞和降血脂作用、松弛小肠平滑肌、能增强支气管及消化道的腺体分泌、收缩子宫作用以及抑制艾滋病病毒和抑制人子宫颈癌细胞JTC-26株的作用。

民间验方

治疗带状疱疹

升麻30~50克。取上药,浓煎取汁。用纱布蘸药液湿敷患外,要保持局部湿润。

治疗子宫下垂,胃下垂,久泻脱肛

升麻3克,黄芪20克,知母10克,柴胡5克,桔梗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治疗严重脱肛

党参30g、升麻9g、甘草6g,水煎早晚分服;同时配以芒硝30g、甘草9g,加水2500~3000ml煎沸5分钟后肛部坐浴,早晚各1次。

治疗胃火牙痛,前额头痛,扁桃体炎

升麻10克,当归6克,黄连6克,生地黄6克,牡丹皮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治疗麻疹初起,疹出不快

升麻5克,牛蒡子10克,葛根3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升麻5克,生石膏15克,生地黄10克,玄参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治疗头重痛有时如雷鸣,或夏秋头重痛、腹泻、苔腻

升麻10克,荷叶1张,苍术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治疗牙周病

取升麻、骨碎补、生石膏各等量,研为细末后和匀,水煎液口中含漱,每天上午、中午、下午各1次,每次15分钟,3天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至症状消失止。

顽固性口疮

升麻、栀子各15g,白芷、防风、茯苓、石斛、甘草各10g。水煎服,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治疗月经提前、月经质稀色淡、神疲乏力、短气懒言、小腹有空坠感

升麻5g、党参10g、黄芪15g、当归10g、陈皮5g、红茶5g,取四味先加水煮10分钟后,再加升麻共煮5分钟,把煮沸的汤液冲泡红茶,不定时温饮。

使用注意

1.阴虚阳浮、气逆不降、上盛下虚、阴虚火旺、肝阳上亢及麻疹已透者忌服升麻。

2.脾胃虚寒、孕妇慎用升麻。

3.升麻服用不宜过量,过量服用可能导致头晕、肢体痉挛等。

作者介绍

袁伟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药学部 副主任中药师

梅全喜 主任中药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药学部顾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特聘教授、药学部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李时珍研究分会会长。


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袁伟彬 梅全喜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