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靶向药物治疗之单克隆抗体的发展

发布日期:2021-09-30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药剂科 主管药师 郑士奇

单克隆抗体药物因靶向性强、安全性高等特点已经在抗肿瘤等领域广为应用。如:利妥昔单抗、西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曲妥珠单抗信迪利单抗、阿达木单抗等。

小伙伴们可能发现划线的三类单抗的名字看起来近似,又略有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单克隆抗体的发展历程。

1986年,美国FDA批准上市了第一个单克隆抗体药物莫罗莫那-SD3,用于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开启了药物治疗一个新的征程,标志着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时代来临。


首个单克隆抗体


是通过免疫实验鼠后分离的到的鼠源性单克隆抗体,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把鼠源性的抗体蛋白识别为“异己”成分,对其产生抗体,导致它在体内快速消除,治疗效果不佳,甚至会引发致命的过敏反应,因而,单克隆抗体很快进入了人源化改造时期,而鼠源性单抗也几近淘汰。在介绍人源化改造之前,我们先通过一张图来大致了解一下鼠源性单抗的结构。

靶向药物治疗之单克隆抗体的发展



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到,鼠源性单抗大致分三部分:可变区、恒定区以及能产生特异性效应的互补决定区(CDRs区)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用人源化的相应区域替换掉单克隆抗体的可变区和恒定区不会对抗体的功能产生影响,还能降低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原性,提高其治疗效果,减少过敏等不良反应。于是很快人-鼠嵌合单抗和人源化单抗应运而生:

靶向药物治疗之单克隆抗体的发展


即便如此,还是没有完全去除单克隆抗体中的鼠源性成分,还是有可能被人体当做“异己”而被清除,精益求精的科学家依然孜孜不倦的在寻求得到更安全有效的单克隆抗体,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技术等的快速进步,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核糖体展示技术、RNA-多肽融合技术和人类抗体库转基因小鼠制备技术的发展最终实现了全人源化抗体的飞跃:

靶向药物治疗之单克隆抗体的发展


为了区分人-鼠嵌合单抗、人源化单抗和全人源单抗,科学家给三类单抗命名时加上了三种对应的后缀,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三种单克隆抗体的命名、代表性药物及其适应症:

靶向药物治疗之单克隆抗体的发展





审稿专家:广东省药学会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药剂科 刘丽亚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