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丸,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中医妇科领域的经典方剂。王清任以“活血化瘀”理论闻名,此方专为女性少腹(下腹部)寒凝血瘀问题设计,被誉为“妇科瘀血的克星”。
核心思想:通过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疏通下焦气血,专攻因寒、因瘀导致的妇科疾病。
少腹逐瘀丸由9味药材组成,配伍严谨,各司其职:
1. 小茴香(盐炒):温经散寒“小太阳”,驱散下焦寒气。
2. 炮姜:暖宫“暖宝宝”,增强温通之力。
3. 延胡索(醋制):“止痛能手”,缓解痛经、腹痛。
4. 当归、川芎:活血补血“黄金搭档”,化瘀不伤血。
5. 赤芍、蒲黄、五灵脂(醋炒):化瘀“三剑客”,专攻血瘀肿块。
6. 没药、肉桂:温通血脉,增强药效持久性。
组方特点:温通与化瘀结合,兼顾止痛与调经,专为寒凝血瘀体质设计。
1. 原发性痛经:经期小腹冷痛、血块多、遇热缓解(寒凝血瘀型)。
2. 月经不调:经期延后、量少色暗、淋漓不尽。
3. 子宫内膜异位症:缓解痛经、盆腔粘连疼痛。
4. 产后恶露不尽:促进子宫收缩,排出残留瘀血。
5. 慢性盆腔炎:改善下腹隐痛、腰骶酸痛(需配合其他治疗)。
典型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静脉迂曲,脉沉涩。
1. 中医理论:
温经散寒:改善子宫虚寒环境,促进气血流通。
活血化瘀:消散瘀血,恢复胞宫正常生理功能。
2. 现代研究:
调节前列腺素:降低PGF2α(引发子宫痉挛的疼痛介质)。
改善微循环:增加子宫血流,缓解组织缺氧。
抗炎镇痛:抑制COX-2酶活性,减少炎症因子释放。
调节激素:平衡雌激素水平,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
1. 适用人群:
经期小腹冷痛、手脚冰凉、喜温怕冷的女性。
血瘀体质者(面色晦暗、易长斑、舌质紫暗)。
2. 禁忌人群:
孕妇(可能引发子宫收缩)。
月经量多者(活血药可能加重出血)。
实热证患者(如口苦便秘、经血色鲜红)。
3. 用法用量:
通常每次1丸(浓缩丸),每日2-3次,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具体需遵医嘱,疗程一般3个月经周期。
4.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避免受寒。
服药期间不宜同时服用人参或其制剂
治疗痛经,宜在经前3-5天开始服药,连服1周等等。
1. 问:痛经就吃少腹逐瘀丸?
答:错!仅适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经,湿热型(经血黏稠、有异味)可能越吃越糟。
2. 问:长期服用能“调理体质”?
答:瘀血改善后需停用,长期活血可能耗气伤正,需配合补益药。
3. 问:西药止痛药无效时再用它?
答:两者作用机制不同,可遵医嘱联合使用
案例:28岁女性,痛经10年,经期需服止痛药,经血色暗多血块,小腹冰凉。
治疗方案:经前7天开始服少腹逐瘀丸+艾灸关元穴,连续3个月经周期。
结果:痛经程度有效缓解,血块减少,周期恢复规律。
少腹逐瘀丸是中医“精准化瘀”的典范,但绝非万能止痛药。关键要点:
1. 辨证使用:寒凝血瘀体质者的“靶向药”。
2. 周期疗法:经前服用效果更佳。
3. 中西结合:严重痛经需排查器质性疾病(如子宫腺肌症)。
审稿专家: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 梅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