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白发魔女传》中,练霓裳被卓一航背叛,心理受到巨大创伤,伤心欲绝,一夜白头后,远走塞外。观众们都对练霓裳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尤其是她一夜白头的场景甚是让人难忘。然而,在中药界,也有一味药有人认为它是“白发魔女”,因为它也是“满头白发”。原来,它就是白头翁。《本草经集注》云:“因其近根处有白茸,状似人白头,故以为名。”它之所以叫白头翁,是因为它的瘦果密集成头状,花柱宿存,呈银丝状,形似白头老翁,极为别致。白头翁在园林中可作自然栽植,用于布置花坛、道路两旁,或点缀于林间空地,不仅是理想的地被植物品种,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相传,秦朝有个农夫突然腹痛下痢,捂着肚子去远处求医。途中突然昏倒在地,正巧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翁拄着拐杖路过,问明原因后,用拐杖指着路旁的一种野草说:“这种草的根茎能治你的病。”说完,便飘然而去。那位农夫按照白发老人的指点采食那种野草,果然,很快腹痛减轻,下痢次数也减少了,几天之后病便痊愈了。第二年,村里很多人闹痢疾,那位农夫扛着锄头来到原来的地方,挖回几大捆自己曾服食过的那种野草,煎汤给乡亲们喝,果然疗效都很好。当乡亲们问起这药草的来历时,农夫便述说了巧遇老翁的往事。此后,为了纪念那位白头老翁,人们就给这种草药起名为“白头翁”。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釆挖,除去泥沙,干燥。
【别名】野丈人、胡王使者、奈何草、粉乳草、粉草、白头草、白头公。
【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或圆锥形,稍扭曲,长6~20cm,直径0.5~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规则纵皱纹或纵沟,皮部易脱落,露出黄色的木部,有的有网状裂纹或裂隙,近根头处常有朽状凹洞。根头部稍膨大,有白色绒毛,有的可见鞘状叶柄残基。质硬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苦涩。
【性味归经】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阴痒带下。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
白头翁为常用传统中药,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下品药,谓“主温疟狂易寒热,癥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金疮。”《名医别录》又谓其能“(主)鼻衄”。《日华子本草》言其:“治一切风气及暖腰膝,明目,消赘。”《伤寒蕴要》指出:“热毒下痢紫血鲜血者宜之。”《本草汇言》着重阐述药效为“凉血,消瘀,解湿毒”。《本草备要》认为白头翁可以“治秃疮、瘰疬、疝瘕、血痔、偏坠”,并能“明目,消疣”。《本草纲目拾遗》以之“去肠垢,消积滞”。《本草汇言》着重阐述药效为“凉血,消瘀,解湿毒”。
白头翁善于清大肠湿热及血分之热,无论是单味使用,还是作为君药使用的白头翁汤,均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1、热毒血痢
本品苦寒降泄,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尤善于清胃肠湿热及血分热毒,故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用于治热痢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可单用,或配伍黄连、黄柏、秦皮同用,如白头翁汤(《伤寒论》);若为赤痢下血,日久不愈,腹内冷痛,则以本品与阿胶、干姜、赤石脂等药同用,亦如白头翁汤(《千金方》)。
2、疮痈肿毒
本品苦寒,主入阳明经,有解毒凉血消肿之功,可与蒲公英、连翘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药同用,以治疗痄腮、瘰疬、疮痈肿痛等证。
3、阴痒带下
本品若与秦皮等配伍,煎汤外洗,又可治疗阴痒带下。此外尚可用于血热出血以及温疟发热烦躁。
白头翁的主要成分有三萜皂苷、三萜酸、香豆素、木脂素、黄酮和各种小分子物质等,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促进免疫以及抗球虫、抗血吸虫病等作用。
白头翁是临床治疗消化道疾病的要药,临床应用广泛,用于治疗肠道阿米巴病、疟疾、阴道毛滴虫病、细菌感染和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
1、白头翁解毒汤
材料:白头翁50克,银花、木槿花、白糖各30克。
做法:将前三味药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取浓汁200毫升,加入白糖,溶后温服。日3次。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适用于湿热痢,痢下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疫毒痢,起病急骤,痢下赤白或纯下血痢,壮热烦躁,急性菌痢及中毒型急性菌痢。中毒型急性菌痢待病情稳定后,作辅助治疗。
2、黄连白头翁汤
材料:白头翁50克,黄连10克,粳米30克。
做法:将黄连、白头翁入砂锅,水煎,去渣取汁。 锅中加清水400毫升,煮至米开花,加入药汁,煮成粥,待食。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专治中毒性痢疾等。
3、白头翁薏仁粥
材料:白头翁20克,薏苡仁25克,梗米50克。
做法:白头翁煎水去渣,将汁与薏苡仁、梗米同煮为粥。
功效:清热、解毒、排脓。适用于口周皮炎。
1、《本草经疏》中记载:“滞下胃虚不思食,及下利完谷不化,泄泻由于虚寒寒湿,而不由于湿毒者忌之。”
2、虚寒泻痢不宜使用白头翁。
审稿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叶颖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