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与胰岛素注射有关的局部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该区域的皮下脂肪组织增生、增厚、由软变硬或出现质地较韧的肿胀。
重复使用注射针头;
不规范轮换或未更改注射部位;
胰岛素种类;
注射次数;
针头长度
胰岛素应用时间等 。
其中,不规范轮换或未更改注射部位、重复使用针头、针头长度等因素在临床上较易于干预。一项研究对门诊胰岛素治疗患者的注射技术进行评估,发现将近 2/3 的患者发生皮下脂肪增生,其中98%存在不轮换注射部位或者轮换方法不正确的情况。
1、胰岛素注射部位的皮肤增厚、由软变韧、橡皮样肿胀,偶见暗褐色色素沉着;
2、压之无痛,增生部位缺乏正常组织的柔软性,肿胀部位可活动但不能挤压到一处;
3、较大范围的皮下脂肪增生可出现“V”形凹陷征,影响美观,很容易通过视诊发现;
4、更小范围的增生则需要有经验的医护人员通过触诊或超声检查来明确。
5、由于注射部位选择习惯,皮下脂肪增生常见部位在腹部和大腿外侧,上臂及臀部相对较少。
1、会导致注射部位胰岛素吸收减少,胰岛素日剂量增加;
2、血糖波动变大,低血糖风险增加,糖化血红蛋白升高;
3、加重整体医疗成本负担。
根据视诊和触诊的大小及是否凸起,可将皮下脂肪增生分为突出型、中间型、扁平型 3 种类型:
检查者温暖双手后指尖触诊,以轻柔按摩的方式(向前或画圈)向待检查区域推进,皮下脂肪增生表现为正常柔软有弹性的皮下组织变成质韧、橡皮状或缺乏弹性的组织,该异常区域的边缘清晰并且很容易感受到组织的分界,是周围软组织中突然出现的“抬高处”。
建议以两步触诊法进行检查,以便能发现更小、更扁平的病变。
第一步,对可疑部位加压,对比其与周围组织的厚度(图A~C);
第二步,在可疑位置及周围用手指反复横向、纵向掐捏感知,并做好标记和测量(图D~H)。
条件允许时,应通过超声检查来诊断,尤其同时存在以下两种情况时:
1、患者有皮下脂肪增生的多种危险因素,包括长期应用胰岛素、重复使用针头、未进行注射部位正确轮换、难以解释的血糖波动等。
2、临床视诊、触诊未发现皮下脂肪增生时。
1.皮下脂肪增生的分级预防:
2.正确、规律性轮换注射部位
预防皮下脂肪增生重要的方法是正确、规律性地轮换注射部位。注射部位的轮换包括不同注射部位间的轮换(大轮换)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
将每个区域轮换的注射部位分成4个象限(A:腹部)或2个象限(B:大腿;C:臀部),1个象限使用1周,然后在下周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式移动到另一个象限,也可1次1个象限,每次都替换。
3.避免重复使用针头
4.停止在皮下脂肪增生部位注射胰岛素
由于皮下脂肪增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提高注射技术为主,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注射相关的皮下脂肪增生在停止注射胰岛素后可逐渐消退。
审稿专家: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郭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