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博大精深,许多的中草药都是在生活中发现的,通过吃某种食物达到治病的目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是药食两用药,这类药不仅避免了中药味苦难喝又可达到不错的效果。
生姜性温,味辛,具有很好的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及解鱼蟹毒等作用,而姜皮则辛凉,有行水消肿、和脾胃及止汗作用,所以需热用则去皮,凉用则留皮,同时将生姜洗净晒干或低温烘干则为干姜,味辛,性热,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等作用,所以一般我们生活中用去皮的生姜较多,作用相对于干姜来说温和一些。
日常食疗:姜茶、红糖生姜水。
也叫薏苡仁,性寒、味甘,具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舒筋除痹、清肠排脓等功效。且长期食用可美容养颜,其所含的蛋白质分解酵素能使皮肤角质软化,所含维生素B1及B2可淡斑美白、润肤除皱,维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但对于一些脾胃虚弱的人群建议少量使用,大便干燥者、孕妇禁用。
日常食疗:薏米粥,薏米煲汤等,建议薏米先炒一炒,减轻其寒性。
性微温、分为甜杏仁和苦杏仁,杏仁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和多酚类成分,这种成分不但能够降低人体内胆固醇的含量,还能显著降低心脏病和很多慢性病的发病危险;苦杏仁还可用于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等,但注意苦杏仁不宜生吃和多吃(每次以不高于9克为宜),其含有一种苦杏仁甙,在酶和酸作用下,产生剧毒的氢氰酸,这种剧毒物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Fe3+)结合,使阻断了氧化呼吸过程中电子的传递,致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能力,轻者头痛头晕、恶心、无力,重者会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神志不清等症,严重者还会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日常食疗:杏仁粥、杏仁瘦肉汤等。
素有“小人参”的美称,含有大量的植物蛋白、维生素C和叶酸,维C含量是梨的8~10倍,其种子、根、叶均可入药,日常食用的为萝卜根,不仅生津止渴、化痰、消食,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并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常吃萝卜可以降低血脂、软化血管、稳定血压,预防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但其性味偏寒凉,胃寒胀气、怕冷、阳虚体质者不宜食用;行气力强,患有胃炎、子宫脱垂、先兆流产的人群慎用,另萝卜和人参药性相克,不能同食。
日常食疗:搭配排骨或鱼等食材煲汤。
还有有像赤小豆用于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的马齿苋(俗称“长命菜”),用于止咳平喘类咳嗽喘息病症的百合、白果,用于消食积病症的有萝卜、山楂,用于温里类针对里寒病症的有花椒、八角茴香、小茴香、丁香等,虽然很多时候,短期食疗效果可能不及中药那样明显,但毕竟药物不宜长期服用,从这个角度来讲,食疗则是不错的选择,只要坚持正确合理地调配饮食,食疗作用并不亚于中药。
药食同源目录大全(2018最新版),共101种: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实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椹、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玫瑰花,人参,山银花,芫荽,松花粉,粉葛,布渣叶,夏枯草,当归,山奈,西红花,草果,姜黄,荜茇。
审稿专家:武汉市第三医院 副主任药师 孟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