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
黄耆数匙粥,赤箭一瓯汤。
厚俸将何用,闲居不可忘。
明年官满后,拟买雪堆庄。
--唐·白居易《斋居》
黄芪原植物膜荚黄芪(图片摘自赵中振、肖培根主编《当代药用植物典》,摄影:陈虎彪)
诗中所提及之“黄耆”,便是现今中医临床常用的中药“黄芪”,更是此次中医防治新冠肺炎处方中出现概率极大的一味中药。
黄芪,原名黄耆,又名戴糁、王孙、北芪等。其有文字记载的药用历史可追溯到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为“黄耆”,用于治疗“睢病”,也即痈疽。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本草—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也以“黄耆”之名对其进行记载:“味甘,微温。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并且首提了黄芪的补益作用。稍后南北朝时期的《名医别录》对黄芪的补益作用做了补充:“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益气,利阴气。”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张元素提到黄芪补肺气:“治虚劳自汗,补肺气,泻肺火心火,实皮毛,益胃气,去肌热及诸经之痛。”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提及黄芪:“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可见中医传统上认为黄芪是补气之要药,且善补肺气,因此也就奠定了黄芪在此次防瘟的战场上必将成为不可或缺利器的基础。
《中国药典》(2015版)收载黄芪味甘,性微温,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炙黄芪味甘,性温,具有益气补中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黄芪作为李时珍认可的“补药之长”,生品入药,以升发为主,可治气虚乏力、中气下陷,补肺气,泻阴火;炙品入药,以补益为主,可补中气,益元气,润三焦,壮脾阳。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善用黄芪,他认为黄芪能:陷者举之,“升”者平之,攻可补之,瘫者行之,表虚固之。黄芪既能补三焦,又能实卫固表抵御外邪,生品还善补肺气。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炎镇痛、强心等作用,用于防治感冒、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病毒性心肌炎、慢性乙型肝炎等有很好的疗效。因此,目前多数的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方剂都会使用黄芪。
两广地区喜爱煲汤养生,汤中最不会缺少的便是中药。其中最受欢迎之一就是黄芪,用其以补气健脾,提升机体免疫力。
但其实不仅仅现代,自古就已有应用黄芪食补的记载。本文开篇所载的白居易《斋居》一诗中便是描述他自己在斋戒素食期间进食黄芪粥食补的情况。
宋代大文豪苏轼也喜食黄耆粥,不仅写有:“孤灯照影夜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白发欹簪羞彩胜,黄耆煮粥荐春盘。东方烹狗阳初动,南阳争牛卧作团。老子从来兴不浅,向隅谁有满堂欢。斋居卧病禁烟前,辜负名花已一年。”(《立春日病中邀安国仍请率禹功同来仆虽不能饮》)以记载他卧病斋居时,常用黄芪粥来补养身体。还在写与大书画家米芾的书信中谈到:“昨日饮冷过度,夜暴下,旦复疲甚。食黄耆粥甚美。卧阅四印奇古,失病所在。明日会食,乞且罢。需稍健,或雨过脩然时也。印却纳上。”(《与米元章尺牍》)直述通过黄芪粥补养因为泄泻而虚弱疲惫的身体。
那么,用中药黄芪做药膳以日常食用,是否有依据?
2018年4月2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征求将党参等9种物质作为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管理意见的函》中,将“黄芪”增补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因此,黄芪作为一味中药,日常生活用以食用,也是有依有据的。
黄芪(图片摘自赵中振、陈虎彪主编《中药材鉴定图典》,摄影:陈虎彪)
黄芪,无论作为药品还是食品,日常用量都很大,价格也不算便宜,难免会有假冒伪劣。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根,所以味略甜,嚼之会有一点豆腥气。
其鉴别特征为:外表皮黄白色至淡棕褐色,具纵皱纹或纵沟。横断面皮松肉紧(皮部疏松,木部较为结实),可见菊花心(放射状的纹理及纵向裂隙,形如菊花),金盏银盘(木部黄色,皮部白色)。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并显粉性。
一线中医专家们根据采集的四诊信息,判断出2019-nCoV感染的新型肺炎属于瘟疫范畴,主要病症为湿毒,可称之为湿毒疫。其病位在肺脾,基本病机特点为“湿、毒、瘀、闭”。
而黄芪善补肺气、益胃气,能实卫固表抵御外邪,治热毒,泻肺火,适用于防治新冠肺炎,所以大部分防治新冠肺炎的方剂都应用到黄芪,并作为主药。甚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用于治疗新冠肺炎重型属疫毒闭肺证患者的“化湿败毒方”也使用到了黄芪,这也是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筛选出的有明显疗效的中医药抗疫“三药三方”之一。以下摘录部分方剂:
1、化湿败毒方
组成:生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15g、甘草3g、藿香10g (后下)、厚朴10g、苍术15g、草果10g、法半夏9g、茯苓15g、生大黄5g (后下)、生黄芪10g、葶苈子10g、赤芍10g
用法:每日1-2剂,水煎服,每次100-200ml, 一日2-4次,口服或鼻饲。
适用人群:新冠肺炎重型属疫毒闭肺证患者。
2、北京市预防新冠方(处方三)
组成:生黄芪9g、北沙参9g、知母9g、金莲花5g、连翘9g、苍术9g、桔梗6g
用法:以上7味以水煎服,每日一剂,可连续服用6天。
适用人群:新冠流行期间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密切接触或有慢性基础病成人患者的预防。
3、湖北省预防新冠方(肺炎二号方)
组成:生黄芪10g、炒白术10g、防风10g、贯众6g、金银花10g、佩兰10g、陈皮6g
用法: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可连续服用7-10天。
4、河南省预防新冠方(流行期间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接触或慢性基础病患者的预防方)
组成:生黄芪9g、射干5g、北沙参9g、金银花9g、苍术9g、藿香6g、贯众5g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服,每日两次,可连服6天。
适用人群:孕妇慎用。
5、江西省预防新冠方
组成:生黄芪12g、防风10g、白术10g、银花10g、连翘10g、贯众6g、佩兰10g、陈皮10g、苍术10g、桔梗10g
看到这么多“芪”,会不会有点糊里糊涂,不知所以?
北芪与南芪:
北芪,就是黄芪,是相对于“南芪”五爪龙(民间亦称五指毛桃)来说的。“南芪”五爪龙为桑科植物粗叶榕Ficus hirta Vahl 的根或枝条,首载于清代何谏的《生草药性备要》,主产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处于秦岭以南。而“北芪”黄芪则主产于山西、内蒙古、河北、吉林等地,处于秦岭以北。且五爪龙性平,味甘、微苦,具有益气固表、祛风除湿、祛瘀消肿的功效,近似于黄芪,民间常用来替代黄芪用于补气健脾的食疗。也是因为如此,民间常将五爪龙别称为“南芪”,黄芪别称为“北芪”。
黄芪与红芪:
红芪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根,表面灰红棕色,区别于黄芪的淡棕黄色至棕褐色。《中国药典》1977版曾将红芪列作黄芪的基原之一,随后1985版开始分列至今。红芪味甘,性微温。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功效主治与黄芪相同,但二者的化学成分是否一致,药理作用是否相同、并具有可替代性,还需进一步实验论证。
《中国药典》1953版无黄芪无红芪;《中国药典》1963版有黄芪无红芪;《中国药典》1977版有黄芪有红芪,但红芪被作为黄芪的一个基原;《中国药典》1985版至今有黄芪有红芪,且分列为两种药材。
审稿专家:广东省药学会 广东省中医院 吴俊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