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一到冬天就去输液扩张血管,认为可以防止中风;想调理调理身体就让医生给输点营养液;不管大病小病都希望输液可以缩短病程……
输液能够使疾病快速好转?
输液可以没病防病?
输液可以补营养,增强免疫力?
儿童喂药比较困难,不如输液?
……
输液真的有这么神奇吗?别再盲目跟风了!快随药师来了解输液的几大误区及滥用输液的危害!
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以及随之而来的压力,使得“一心求快”的人们在疾病上越来越耗不起。“输液好得快”的观念使得输液成为他们的首选给药方式,不管大病小病都要求输液。虽然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起效快,但目前研究不能证实其疗效优于其他给药方式。
口服给药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液,过程缓慢,一些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杂质在消化道就被“处理掉了”,因此不良反应也较轻;皮下、肌肉注射的药物吸收也需要一段时间,为急救创造了条件。但输液时没有吸收过程,因此发生不良反应时也会更快更猛。
有些老人会定期要求输注活血化瘀、降低血液黏稠的药物来疏通血管,保养身体,预防脑血栓等疾病。事实上,输进的药物经过身体的吸收、代谢,其功效也会随之消失,并不会长期起作用。这种治疗目前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有些家长,为了给考生快速补充营养而要求输注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输液;有些老人会要求输注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来增强免疫力。这些“治疗”同样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没病输液无异于无事生非,不但浪费资源,还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因儿童口服给药困难,一些家长主动要求输液。殊不知,儿童由于脏器发育还不完善,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不适当的输液其风险大于收益。
如果你认为输液是绝对安全可靠的,那就大错特错了。输液是公认风险最大的给药方式,在国外被视为一次小型手术。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2年)》显示,按给药途径统计,注射给药带来的不良反应占比55.1%,其中静脉注射给药占比高达90.6%。
可能导致的危害如下:
1、注射液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产生微粒杂质,可能堵塞毛细血管,引起肺、肝、脑、肾和眼部位的血管肉芽肿及坏死;还可能引起血管栓塞、静脉炎、血小板减少症和变态反应等。
2、可引起诸多并发症,例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影响、发热反应等。若输液量过多或输注过快,大量液体进入血液循环使循环负荷过重,出现急性肺水肿或心力衰竭症状。
3、静脉输液滥用抗微生物药物,不仅会干扰人体正常防御功能降低免疫力,导致人体菌群失调,增加细菌耐药率产生多重耐药菌,且有可能造成患者肝、肾、血液等系统的损害。
4、中药注射剂风险大,因其成分复杂,很多成分属天然大分子物质,较难溶于水,较易形成不溶性微粒,阻塞毛细血管引起超敏反应。而且中药注射液说明书中静脉配伍输液标注不详,如溶媒选择不当,或与其他药物存在配伍禁忌,都会带来风险。
5、静脉输液中的交叉感染,静脉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未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等不良反应,而且不良反应发生更快,更严重,其风险远高于口服、肌内注射等其他给药方式。包括与导管相关的感染如穿刺部位或与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与输液管路有关的感染或污染等。
因此,要严格掌握静脉输液使用指征,
具体使用指征如下:
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用于治疗烧伤、失血、休克等。
补充水和电解质,以调节或维持酸碱平衡。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严重呕吐、腹泻、大手术后、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等。
补充营养,维持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禁食、不能经口摄取食物、管饲不能得到足够营养等。
输入药物,以达到解毒、脱水利尿、维持血液渗透压、抗肿瘤等治疗。
中重度感染需要静脉给予抗菌药物。
经口服或肌注给药治疗无效的疾病。
各种原因所致不适合胃肠道给药者。
因诊疗需要的特殊情况。
静脉输液暗藏风险多,滥用输液就像“大炮打蚊子”,蚊子是死了,但既浪费了金钱,又误伤了身体。因“症”用“药” ,这才是科学用药的原则。就医时不要主动要求输液,要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倡的“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用药原则,谨遵医嘱,医患配合,规范用药,共同促进卫生系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