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3日,由北京药盾公益基金会主办的“2025医院药学四季论坛-春季论坛”在上海圆满落下帷幕。作为医院药学领域重要盛会,此次春季论坛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药学专家、学者以及医疗机构的药学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当下抗菌药领域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医院药学四季论坛按其名称所示,在每年春、夏、秋、冬四季定时举办,旨在为药学专业人士搭建起常态化的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季节里行业最新研究成果、实践经验的分享与交流。本次春季论坛的成功召开,为全年的系列论坛活动开了个好头。
会议期间,嘉宾们围绕感染学科建设、抗菌药物管理、新型抗菌药物的药学特点和PK/PD、CAP的药品保障等重要议题进行广泛深入地学术交流,为推进抗菌药合理使用提供新思路、新方案,落实抗菌药物朝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促进临床治疗学与临床药学学科间的协同发展。
与细菌赛跑,多学科协作交流
四季论坛发起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翟所迪教授在大会致辞中表示,此次会议有来自感控、临床、微生物学、药学等多方面专家,充分体现了多学科间的协作交流,可以更好地提升我们对抗菌药的发展认识、研究探讨,积极应对细菌耐药挑战,守护公众健康。
翟所迪教授提到,近年来一些新型抗菌药物陆续出现,2024年地域性的京津冀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型抗菌药物纳入进来,让临床有了更多的选择。四季论坛的举办旨在通过搭建专业学术交流平台,为药师们提供经验分享机会,帮助更多的医疗机构药师安全用药、合理用药,激发多学科协作医疗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适宜更合理的抗感染治疗。
随后,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吕迁洲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今天的主题是抗菌药物的科学化管理和临床应用,这么多年来,国家始终将它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线的药师,我们深知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科学化监管不易,非常感谢有这样的一个平台可以让院感、一线的临床医生、医学专家、药学专家等畅所欲言,共同探讨抗菌药物的运用、管理,并且可以激发延伸出更多的临床迫切诉求,期待四季论坛可以越办越好。
据了解,四季论坛项目于2015年创办。它是在住友制药支持下,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翟所迪教授开展的特色医院药学学术论坛。自2019年起,药盾公益与四季论坛合作,在全国多地举办关于抗感染药物治疗的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助力医疗机构药师实现安全、合理用药,为药师提供经验交流的机会,搭建起专业学术平台,该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论坛深受业界好评。
加强感染科建设,合理推进新型抗菌药
在学术分享环节,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必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菁教授、北京大学药学院海沙尔江·吾守尔教授,分别就“加强学科建设,提升抗菌药物管理能力”、“新型抗菌药物的药学、PK和PK/PD特性及剂量优化”、“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疾病负担和药品保障”等话题进行了分享。该环节由南京鼓楼医院景抗震教授、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孙湛教授主持,并就嘉宾的分享进行总结。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必杰教授从临床一线感染科医生的实战经验出发,介绍了中山医院加强学科建设,提升抗菌药物管理能力的一些经验与实际操作,并结合发达国家抗菌药管理的模式,对国内现阶段抗菌药物合理运用与科学管理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随着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峻,新型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推广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对其药学特性及PK/PD参数的精准把握,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胡必杰教授强调,我们既要减少抗生素使用步骤,又要减少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更关注的是感染病学科建设,还有多学科协作发展。首要前提是提升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水平,优化抗生素管理目录,以及提高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从而更好地进行针对性治疗。他表示,这需要感控、微生物、临床药学以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精准治疗才能更好地合理、科学管理抗菌药使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菁教授也提到,耐药菌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针对不同的适应症需要有新的药物去做支撑。结合目前临床上运用的新型抗菌药物,张菁教授介绍一款京津冀和上海的抗菌药目录都没有纳入新型抗菌药物,她从该药的药学特点以及PK/PD(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上进行了专业阐述。
新型的第五代头孢菌素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和良好的耐药菌覆盖能力,可以成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治疗的潜在选择。这类药可用于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SAB)、急性细菌性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ABSSSI)以及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CABP)。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含有多个羟基)有助于提高药物的溶解性和抗菌活性。虽然这类药物已在中国上市并实现地产化,但在临床上尚未大规模应用。随着CAP耐药菌感染关注度增加,其有望在未来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北京大学药学院海沙尔江·吾守尔教授从药经学、医保准入的角度对CAP抗菌药物的保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他指出,CAP是一个相对来说覆盖面广的疾病,特别是对于包括老人儿童在内的特殊人群,疾病负担重。但抗感染药物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怎么去优化它的激励机制值得讨论。
目前CAP治疗药品种类丰富,涵盖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包括四环素类、混合酮类酶抑制剂、大环内酯类以及新型的抗菌药物。虽然现有治疗方案多样,但耐药问题仍限制了部分药物的使用。
他介绍了新型抗菌药物的医保准入条件,例如新药需要与现有医保目录内的同类药品进行经济学等方面的比较分析,确保医保纳入后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选择,同时控制医疗成本;以及在满足三大关键标准(已入医保、临床推荐、临床新标准)的前提下,还需考虑相似性原则(结构剂型规格相似、经济性优势更优),以确保新药的选择更加合理和科学。
立足实际,发掘新型抗菌药临床价值
本次论坛还设置有圆桌谈论环节,专题讨论的话题包括“聚焦NRDL如何让新型抗生素惠及更多临床患者?”和“展望未来,共话新型抗生素的临床价值探索之路?”
该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徐峰教授主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程宗琦教授、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霍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朱丽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朱华教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朱增燕教授等参与分享与讨论。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程宗琦教授直言,从医保准入的角度来看,需要政策支持和配套措施,确保新型抗菌药物能够顺利进入医保目录。同时,在医院执行层面,需要根据耐药菌监测数据和临床需求,适时调整医院药品目录。此外,多学科协作和临床应用的优化也是确保新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环节。
随后,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霍炎教授进一步阐述了药品准入环节,揭示了药品进入医院的标准与流程,以及药品在医院、药店等投入使用后,怎样做到合理使用以及有效减少耐药性的产生。特别是从政策层面讲到目前工作开展的难点,包括需要去执行基药、医保药品、集采药,还有新特药等,这当中医院需要平衡抗菌药物如何不过度治疗又要避免治疗不足等实现问题。
由于网络销售难以有效监控处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朱丽教授也指出了网络违规销售常见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严峻现象。同时,她还提到NGS(下一代基因测序)在感染科的运用。NGS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各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还可以及时发现耐药基因的存在,指导临床精准使用抗生素,以及NGS可对病原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病毒或细菌的进化关系和传播路径。不过,该技术也存在许多限制,比如说成本相对较高,且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分析结果。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朱华教授介绍了一些当前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困境,例如医疗机构需要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和品规数量,但临床需求与品规控制之间需要达到一定的平衡,例如抗菌药目录是否可以完全覆盖临床需求,是否需要扩展还是需要替换等,医院的实际情况会导致各自遇到的问题不一样。包括一些医保政策,集采的介入实施等,也会遇到现实使用问题。
作为儿童医院的与会代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朱增燕教授呼吁亟需建立儿科专用抗生素目录和实施单独的医保支付差异化政策等来保障儿童用药的可及性和合理性。她表示,通过动态更新管理办法、加强临床供应保障、完善评价体系等措施,可以更好地满足儿童的治疗需求,同时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吕迁洲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翟所迪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总结。两位教授就上述药学、临床医学等专家提到的加强感染学学科建设,提升抗菌药物管理能力,以及新型抗菌药物的药学特点和PK/PD,还有CAP的药品保障,以及新型抗生素如何惠及更多临床患者等精彩观点进行了肯定。
吕迁洲教授强调,在当下复杂的医疗体系中,精准把握关键要点是当务之急,而这也理应是我们论坛的核心目标。在医学管理、院感防控以及药学专业等诸多领域,每一环都紧密相连且至关重要。
翟所迪教授总结道,在抗生素领域,细菌特性特殊且易产生耐药性,加强学习刻不容缓。强化学习、借助模型、规范人员操作,多管齐下,将有助于优化抗生素治疗,切实让患者受益,推动医疗水平进步。同时,他再次诚挚感谢讲者的专业分享,主持嘉宾把流程把控得很流畅,讨论嘉宾的问题也十分切中要点,自己收获满满。希望四季论坛越办越好,切实解决行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