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发展传承的瑰宝,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已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保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国际社会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虽然相对于化学药物,中药药性平和,毒副作用较轻、较少,但是如果由此认为中药安全无毒,不遵医嘱,随意加大用药剂量,依然会带来各种药源性伤害,甚至危及生命。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药新品种新制剂的不断开发,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广泛应用,由中药引起的药源性疾病事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如2000年马兜铃酸事件、2003年龙胆泻肝丸事件、2006年鱼腥草注射液事件、2008年刺五加注射液事件、2009年糖脂宁胶囊事件和双黄连事件、2012年脉络宁注射液事件和喜炎平注射液事件、2014年云南白药事件和生脉注射液事件。

201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国家基本药物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52.0万例(占2014年总体报告的39.2%),中药的病例报告占总报告数的占17.3%,其中中成药占98.8%,汤剂和饮片占比约1%。从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统计数据来看,中药的安全性问题依然不可轻视,因此如何合理地应用中药,避免中药药源性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成因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药药源性疾病是指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过程中由于应用中药而导致的人体器官功能失调或组织损害而出现的疾病。中药药源性疾病包括药物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超量、超时、误服、 错用及不正常使用药物所引起的疾病。引起中药药源性疾病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药物因素、机体因素和用药因素。药物因素主要有品种来源混淆、炮制不当、药物剂型、毒性成分和药品自身的质量问题;机体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精神状态和环境因素;用药因素包括给药途径不当、滥用误用、用量过大、长期用药、配伍不当、中西药合用等。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药源性疾病会导致人体器官功能失调或组织损害,严重者危及生命。中药药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七大系统损伤。

黏膜消化系统:中药药源性伤害在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胃脘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腹泻、急性胃粘膜病变、呕血、消化道穿孔、肝功能异常、黄疽、中毒性肝炎和肝昏迷等。单味中药和复方制剂均可引起消化系统损伤,单味中药有黄药子、山豆根、旋覆花、苍耳子、藜芦、天南星、斑蝥、雄黄、全蝎、雷公藤、瓜蒂、芫花、生牡砺、石榴皮、木通等,复方制剂有壮骨关节丸、小活络丹、大活络丹、六神丸、六应丸、复方青黛丸等。

心血管系统:中药药源性伤害在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心率失常、血压下降、室颤和心脏停搏等。单味中药有乌头类药物、商陆、博落回、蟾蜍、川楝子、五加皮、洋金花、雄黄、细辛、万年青、地骨皮、雷公藤等,复方制剂有舒筋活血丸、牛黄解毒丸、六神丸、麻黄素片、止咳丸等。

泌尿系统:中药药源性伤害在泌尿系统主要表现为少尿、无尿、尿急、尿失禁、血尿、蛋白尿、尿毒症、急性肾功能损害和间质性肾炎等。引起药源性伤害的单味中药有雷公藤、关木通、山慈姑、土贝母、全蝎、苍耳子、牵牛子、千年健、斑鹜、轻粉、铅丹、朱砂等,复方制剂有安宫牛黄丸、云南白药、中华跌打丸、牛黄解毒片、壮骨关节丸等。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的药源性伤害表现为呼吸急促、气喘、呼吸困难、过敏性哮喘、呼吸衰竭或麻痹。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有川芎、天花粉、瓜蒂、婴粟壳、乌头类中药、博落回、白果、苦参、苦杏仁等,复方制剂有茵桅黄注射液、柴胡汤、复方甘草片等。

血液系统:中药药源性伤害在血液系统主要表现为出血、白细胞减小、粒细胞减少、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单味中药有斑鳌、雷公藤、洋金花、天花粉、芫花、使君子、雄黄等,复方制剂有牛黄解毒片、云南白药、六神丸、天麻丸、鱼腥草注射液等。

免疫系统:过敏反应是中药药源性疾病的一种很常见、较严重的反应,中药成分复杂,特别是复方制剂,其中的大分子物质多糖、多肽、蛋白质有完全抗原性,小分子化学物质具有半抗原性,都容易诱发过敏,轻者引发过敏性反应,严重者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双黄连注射液、蝮蛇抗栓酶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茵桅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过敏反应较高,使用中药注射剂应密切观察,预防休克反应的发生。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药源性伤害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惊厥、抽搐、肢体或全身麻木、瞳孔缩小或扩大、语言障碍、嗜睡、意识模糊昏迷等。单味中药有马钱子、川乌、草乌、山豆根、白果、洋金花,复方制剂有舒筋活血丸、舒筋活络丹和川楝片等。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预防和防治方法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 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认知,提高安全用药意识 加强用药知识宣传,加大宣传不良反应的力度,提高人们对中药药源性危害的认识。

2、 规范中药炮制方法,降低毒性 中药生品和制品药性差别很大,炮制可以有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缓和药性,药物炮制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川乌经炮制后毒性降为原来的1/200。

3、 掌握用药指征,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辨证论治是中医用药的基本原则,辨病与辩证结合,避免滥用和盲目地联合用药。如乱用人参可以引起心悸、失眠、自汗等。

4、 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在没有取得充分的实验证据和临床经验前,不可轻易使用“十八反”、“十九畏”及其他“相反”的药物。

5、 开展中药剂量研究,严格控制用法、用量、疗程 中药常由于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用法不当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特别是有毒中药、含重金属中药及制剂,在用药过程中应提醒患者不可随意改变剂量、用法;外用药切勿内服,慎用生品。

6、 注重煎药及用药方法 中药对于煎药的用具、火候、溶媒及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等煎药方法均有讲究,汤剂正确的煎煮方法,不仅能充分发挥其药效,还能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7、 选择合适剂型 中药注射剂易发生过敏反应,甚至发生休克、死亡,因此应尽量少用中药注射剂,改用其他给药途径。

8、 重视个体差异 针对性别、年龄、妊娠期、哺乳期等个体特点来选择用药,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药物过敏史、特异性体质、妊娠情况、机体脏器的病理基础,慢性患者长期用药定期检查和检测肝肾功能。

9、 健全中药管理制度,严格质量控制 把好药材质量关、作好“正名”工作,加强毒性中药材的管理。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市中心医院 作者:杨小金  审稿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朱全刚